第23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代”的戰爭。這一仗過後,楚國,再也不是霸業爭奪戰中的主角……最多,只是一名旁觀者。旁觀者的名字,永遠寫不上記分牌。”
魏舒趙武二人正感慨著,子產跌跌撞撞的衝了進來,結結巴巴的請求:“元帥,我鄭國請求立刻攻擊陳國。”
趙武愣了一下,眼一眨,馬上問:“陳國發生了什麼變故?”
子產也沒有隱瞞,他喘著粗氣,結結巴巴的說:“陳國國人暴動,執政慶虎,慶寅被殺,國君出逃。”
聞風而來的向戎舔了舔嘴唇,羨慕的說:“我怎麼沒遇到這樣的好事,陳國曆來與楚國通婚,即使百姓也心向著楚國,這才導致陳國背叛了我晉國陣營,然而,我怎麼也沒想到,大敵當前了,陳國國人反而鬧起了內亂?”
子產喘勻了氣,回答:“正是因為大敵當前,所以陳國執政慶虎,慶寅強徵國人服役,修建、加固國都的城牆。因為工期緊,慶氏非常緊張,築城的時候,夯土的夾板不慎脫落了,監督築城的慶氏於是殺國人洩憤,引發國人不滿,繼而產生了暴動。”
“國人”也就是“自由民”,換句話說是“納稅人”。他們向貴族交納稅收,按規矩應該得到領主的庇護,而不用自己承擔軍役。
這次慶氏是打著“國家危亡”的旗號,要求陳國納稅人額外的“無私奉獻”,無償勞動,以幫助君主加固國都的城牆。大戰臨頭,本該享受領主保護的自由民們在納稅之後還要無止境地無償勞動,本來就滿肚子不滿。而在修築過程中不小心出了事故,慶氏不去追究事故原因,反而認為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存心疏忽,如此行為該屬於“賣國”,於是,慶氏打著誅殺“賣國賊”的旗號大肆殺戮本國納稅人,以掩飾他心中的恐慌,也順帶恐嚇那些憤憤不平者。
沒想到,陳國百姓心裡都很恐慌,慶氏的火上澆油引起了“廣場效應”:人們生怕自己的行為與別人不同。大多數國人們認為,既然這些人不能保護他們,那麼,就讓能夠保護他們的人,過來收他們的稅。於是,叛亂的陳國人殺了自己的執政,驅逐了國君。《春秋》記載的“國人暴動”開始了。
此刻陳國像一顆熟透了的桃子,就等人去採摘。一旦晉國聯軍挾大勝之威前往,按事先約定,這顆桃子就屬於鄭國了,也難怪向戎充滿了羨慕。反觀宋國,他們的攻擊物件蔡國,也是楚國的堅定盟友,但如今蔡國的兵力沒有受到絲毫損傷,以宋國的力量要想攻下一個三等國家,還是有點吃力的,與鄭國的輕鬆一比較,向戎嫉妒的要流口水。
趙武在沉吟,魏舒不滿的抱怨:“所有的戰利品中,楚國才是最豐厚的一塊沃土。如今楚軍並沒退走,我們著急的分兵,恐怕不妥當吧?鄭國人還是等我們逼退了楚軍,再考慮攻擊陳國的事情。”
子產連忙辯解:“那到時,什麼都晚了……陳國國君雖然出逃,但陳國的公室還完好,萬一陳國人重新從公室裡推舉一名公子繼承君位,那麼陳國就有了主心骨,繼續攻打這個國家,就會傷亡很大。”
趙武點點頭:“我也是這麼想,所以我們要儘快攻克陳國的武昌城。以便我們面臨楚國增援的時候,將士們有一個立錐之地……我決定了:我軍主力配合鄭國攻打陳國,那麼蔡國方面,請宋國一力承擔。”
向戎皺了皺眉:“傳說秦軍也到了戰場,按腳程推算,秦國人應該剛剛撤入蔡國,敝國獨立應付蔡國倒不成問題,但如果秦國人也插手蔡國,那問題就大了。”
趙武想了想,回答:“既然這樣,我就派騎兵師隨你前往蔡國。不過,我的騎兵師非常寶貴,不能用來攻城,如果遇到硬仗,請一定事先通知我,得到我的許可才準使用騎兵師。”
宋國要求晉國人幫忙,也就是指望能狐假虎威一番,晉國人肯出一個騎兵師,向戎已經超出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