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我們的氣勢已成。”回答完中行吳的問題,趙武親切的邀請晏嬰:“晏司徒,請來大帳看看,我聽說你曾經出使過楚國,你給我談談楚國的情況?”
晏嬰笑了,順便小小的拍了下趙武的馬屁:“元帥現在腳下,不正是踏著楚國的土地麼?”
趙武仰天哈哈一笑。沒錯,晉楚爭霸兩百餘年,晉國唯一一次攻入楚國境內是方城之戰,不過當時的元帥智罃以及後任範匄並沒有在方城停留太久,他們四處搜掠一番就滿意的撤軍回國,而趙武這次是實實在在的佔領。他僅以六個師的軍力擊退楚國與秦國的聯軍,而後順勢攻入楚國境內,佔領了三個縣的土地,這是難以想象的大勝。而且看樣子,趙武真能把佔領土地,經營成一塊晉國的飛地。因為這是封建時代,只要把這片領土轉封出去,如何經營那是別人的事。讓該操心的人操心這件事去!
晏嬰接著回答說:“楚人一向蠻橫而不講禮儀,我曾在楚國受到過很大的侮辱……那段往事,不提也罷。”
趙武連聲說:“理解理解,我曾聽說過楚人曾要求你從狗洞進入宮城。”
晏嬰這段經歷也是他的驕傲,當時齊國有求於楚國,楚國對齊國的使者極盡侮辱,但晏嬰僅憑言詞讓楚國低下了蠻橫的頭顱:“我當時告訴楚王:我如果奉命出使“狗國”那麼從狗洞裡鑽進去求見狗王,符合外交禮節。但如果我出使的是人的國度,就應該從人出入的大門進出。我隨後責問楚國人:楚國國君平常都是從這個洞出入自己的宮城嗎?如果那樣,我也鑽這個洞。”
在春秋時代談論楚國人的粗俗,是一件類似現代談論地域歧視的話題一樣,在場的都是北方集團的人,他們聽了這個話題齊聲大笑起來,並附和:“楚人這下自討沒趣,只能屈服了。”
晏嬰板著臉,謙遜地回答:“於是,楚國人大開正門,把我迎入了楚國的宮殿。”晏嬰說這句話的時候,雖然臉上充滿謙遜,但語調充滿驕傲。他確實值得驕傲。晏嬰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春秋時代是個競爭的社會,在這個殘酷競爭的社會里,統治者不敢對臣民進行奴化教育,因此,這時代,政治家比的是誰更智慧,而不是誰更愚蠢,誰更會犯錯誤。而晏嬰在這個時代當中,依舊是其中的佼佼者。
後人瞭解春秋這段歷史時,主要依據是《左傳(魯國史官記述的春秋歷史)》、《春秋(孔夫子著)》和《晏子春秋》,以及《竹書紀年(魏氏家族記述的春秋歷史)》。而那本《晏子春秋》是晏子門徒書寫的,主要以齊國的角度記述春秋時代的大事。在這本書中,晏子是春秋末的一位重要角色,為此,他有權驕傲。
趙武拉著晏嬰,邊走邊問這位《晏子春秋》的主角:“我還聽說楚王與你商談的時候,特地叫楚國的司寇牽著一名齊國的囚徒,路過大殿,還好心的提醒你說,那人是竊賊,是你的齊國同鄉?”
晏嬰順著話題說:“楚王馬上對我說,他們曾抓到了許多齊國的賊。楚君還特地做出關心的樣子,詢問我:是不是齊國人都是賊?”
晏嬰意味深長地止住話題,好奇的人馬上問:“你怎麼回答?”
晏嬰得意洋洋回答:“我說:我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橘這種水果適於在淮南一帶種植,如果將它移植到淮北去,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柑橘會變成一種又小又苦的枳了,雖然樹葉很相似,其果實滋味不同。相同的植物之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水土的差異。這名齊國人在齊國的時候,不一定是盜賊,也許是一名勤勤懇懇的農夫,或者是一名勤奮的商人,他之所以到了楚國卻要做竊賊,大概是因為楚國的土壤比較適合竊賊生長。”
據說,楚靈王頓時膛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後,訕訕地說:“和聖人(春秋時代,這個詞意思是“聰明人”)是不能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