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張小石正如吳江凱所說那樣,此人圓滑世故,尤其是嘴皮子上的功夫,滿嘴跑火車卻讓人十分信服,一路上唬得沈桐和老魏一愣一愣的,甚至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
“拍馬屁”的功力不是後天練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腦袋聰明,反應敏捷,舌如彈簧,收放自如,拍得領導心放怒放,不知所以。而有的人天資聰穎,思維也很活躍,但就是表達不出來,拍馬屁的話剛到嘴邊,愣是硬生生地又咽回去。
分析這兩類人的性格,我們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先說嘴上功夫了得之人,除了臉皮厚以外,還要有顆強大的心,讓他自己適應這種環境和表達方式,這類人一般比較自信,且城府極深,往往能在領導跟前凸顯出來自己的優勢和才華,因此升遷速度要比一般人快許多。
再說嘴上功夫欠缺之人,這類人一般臉皮薄,覺得有些恭維的話,自己說出來都覺得噁心,其實這也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直白說比較孤傲,自負。這類人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能外,很少能得到領導偏愛,更別說升遷了。
顯然,張小石屬於前一種人,而沈桐屬於後一類人。不過沈桐能在芸芸眾生裡凸顯出來,除了務實的工作態度和誠懇的處事方式外,還帶有一些幸運的成分在裡面。或者說,沈桐是一個善於利用機遇的人。
如果說石河鎮大火沒有許夏的幫忙,或許現在還揹著處分窩在石河鎮當他的小科員;如果不是原石河鎮鎮長馬國濤搞什麼招商引資,沈桐怎能引起縣委書記的關注?如果不是石河鎮發生礦難,他又怎能得到市長李昌奎的肯定?如果不是寧折不彎衝在前面為吳江凱賣命,又怎能當上吳江凱的秘書?種種事件表明,一件看似大禍臨頭的大事,沈桐卻總能在別人倒黴的時刻脫穎而出。那他靠的是什麼?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能夠在逆境中尋找到機遇,這類人要比那些耍嘴皮子的人走得更遠。相反,拍馬屁的人不見得每任領導都喜歡,結果往往死的很慘,換做吳江凱,這招很不受用。
而適時啟用張小石,只不過是利用罷了。一旦沒有利用價值,其結果可想而知。
歸根結底一句話,做人還是本分些好。
張小石天生具備這種才能,給沈桐和老魏講起了果子溝煤礦礦長何運昌的趣聞軼事。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著華夏大地,坐落於西部地區的東江省也不例外,尤其是國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不再是“大鍋飯”,而成了給自己開的“小鍋灶”,一下子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幾乎全家的勞力起早貪黑地鑽到自家地裡,那時候誰家兒子多就成了別人家羨慕的物件。
溫飽解決了,尤其是農閒時期不需要太多勞動力,一部分不安分守己的農民開始想方設法賺錢,有技術的投身於手工作業,有頭腦的外出打工,這部分人也就成為最早“下海”的那類人。
前面提到,何運昌爹孃死得早,又是放羊娃出身,雖給他分了地,但他根本不把心思放到幹農活上,而是盯上了村裡的煤炭資源。
那時候,餓怕了的村民總想著能多囤積糧食,那有心思去考慮後山的煤炭還可以換錢,可何運昌不這麼想。他覺得,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黑麵面”將會成為推進改革大潮的重要能源,於是他把分給他的土地買了,又四處借錢買了毛驢,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短短几年內,何運昌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戶”,這時村民們才反應過來,於是又一窩蜂地湧上了山,紛紛投身於“掘金”之路。
第0217章 風起雲湧(十八)
與村民們相比,何運昌已經積累了足夠資本,正好又有外鄉人前來投資,於是他瞅準時機,準備大幹一場。外鄉人開礦離不開本地人支援,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