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豪氣無比的話:“吾以誠信待人,何所疑懼?且深在敵人腹部,能逃到什麼地方?”安臥帳中。第二天親入虜帳,行哀贈之禮。哭之甚哀,娑葛感其義,復與元振通好。

娑葛既然烏質勒統眾,但他父親手下舊將闕啜忠節不服,多次興兵與娑葛交戰,但忠節兵弱,屢戰屢敗。老郭便奏請忠節入朝為臣。這件事也就解決了,可變故起來了。

忠節來到播仙城,唐朝經略使右威將軍周以懵勸他:“朝廷不惜高官厚爵優待你,是因為你手中掌握著軍馬。現在孤身一人入朝,不過一老胡耳。不但保不住你的據開,連生死都掌握在他人年在你不如多用錢財賄貽犁以叫宗楚客。讓他勸皇帝讓你留在西域小同時調集安西都護府與吐蕃兵攻娑葛,再請朝廷冊封阿史那獻為十姓可汗,這樣你不失其部落,又得報仇,比於入朝,豈同日可語。”

周以懵之所以這樣說。也有他的小算盤。那就是讓他們自己繼續攻打下去,這樣也就削弱了突騎施的力量。但這想法卻是嚴重的錯誤。忠節就聽了周以悅的計策。

老郭聽說此事,急了,立即上疏說:“往年吐蕃多次興兵入侵。圖的就是突厥十姓與安西四鎮。最近幾年罷兵。請求和親,不是因為吐蕃真心向往中國禮義教化,只是因為他們吐蕃國家多難,人口與牲畜染上了瘟瘦,擔心大唐乘他們勢窘時大舉進攻。為了喘息,才有和親之事

疏秦到了京城時。正是王畫與貧達延發生衝突的時候。

在這一點上,英雄所見略同。老郭與王畫意思差不多。只是老郭說得更激進。其實和親也未必是假。象唐朝那樣嫁公主,為什麼不和親,不和親才是傻子。象金城出嫁一次,吐蕃得到了多少禮物?特別是那些能工巧匠,對開化吐蕃起到多少作用?沒有這些技術與文化的流傳。吐蕃能這麼迅速地強大。然後反過來攻打唐朝,擄掠了五十萬百姓。將老的小的砍死,或者逼他們跳懸崖,然後剩下中年人做奴隸嗎?

所以和親好啊。

吐蕃為什麼不和親呢?

老郭又說:“現在公主已經下嫁,吐蕃得到了大義,國內開始安定。現在忠節不為國家著想。只想做吐蕃的嚮導。一旦吐蕃得志,必然會控制忠節。以前吐蕃無恩於大唐時。尚要索取四鎮之地。如果幫助唐朝攻破娑葛有功,請求朝廷割讓於閱疏勒二鎮,朝廷到時候用什麼理由拒絕吐蕃?而且由於默啜侵凌,唐朝安西四鎮兵馬疲憊,如果相助忠節,不求吐蕃,又有什麼兵力出兵突騎施?此外,吐蕃治下各個蠻部與婆羅門印度一部分國家正不服從贊普號令,如果吐蕃又照此類推。借唐兵前往征討,朝廷又能用什麼藉口拒絕他們的要求?所以自古以來聰明帝王都不願接受夷秋恩惠,就是擔心他們以後提出永無休止的要求。釀成大患。再說,闕啜忠節請出阿史那獻來,還不就是因為阿史那獻是可汗的子孫,想靠他來招撫十姓嗎!阿史那獻的父親阿史那元慶、叔父阿史那僕羅、哥哥阿史那子及阿史那料瑟羅、阿史那懷道等人也全都是可汗的子孫。過去大唐朝廷以及吐蕃贊普曾將他們一個個地冊封為可,都想用他們來招撫十姓,但均未能達到目的,這些人在位不久便紛紛破族滅家。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不具備超出常人的才能,恩德與威名也不足以影響部眾,所以雖然他們都是可汗的嫡系子孫,各個部落還是不肯親近依附他們,何況阿史那獻與可汗的血緣關係比他的父兄還要疏遠一些呢?倘若闕啜忠節自己的兵力就足以使西突厥十姓部落歸附的話,那麼他就沒有必要請求可汗的子孫阿史那獻出來作可汗了。而且一旦交戰”必然從各部徵兵,各部不勝騷擾之下,有可能與娑葛會合。這樣內部不寧,外有突厥伺機入侵形勢,安西四鎮自此無寧日矣

老郭這篇深有遠見的奏摺,在歷史上十分地有名氣。

當然因為王畫出現,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