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歐洲人形容比紙還薄,比牛奶還要白,比玻璃還要透。這多少有點誇張。這樣的薄瓷在當時歐洲是什麼價值,一件瓷器能換回一支軍隊
無利不起早,在這種巨利下,歐洲人也開始仿製中國的瓷器,但一直沒有成功,直到現代技術發達,才開始燒出中國的各色瓷器。可在原來沒有辦法,不過沒有想到,在這種研究中,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
英國人威廉華爾森在陶土中加入骨粉,出現了一種新的瓷器,這種瓷器就是骨瓷。
與薄胎瓷相比,它有許多缺點,第一厚度無法降低下來,直到技術革新的現代,也很難達到一到兩毫米,而上等的薄胎瓷厚度不到半毫米。第二它色調中略有偏紅,無法實現真正高白的色彩。第三因為要加入大量骨粉,就算骨頭不要錢吧,但在古代將骨頭磨碎是何等的艱難。因此成本巨大。
後來,骨瓷價格比中國各種瓷器普遍都高得多。造成這原因,第一是國家落後,西方國家先進,沒有辦法了,人家先進,人家的東西就是好的。還有就是骨瓷是英國皇家貴族專用瓷,捧起來它的價格。當然它本身也有許多優點。
第一就是瓷質細膩通透,器型典雅,彩面潤澤,花面豔麗。第二不含鉛與鎘,算是環保瓷器。第三就是瓷質輕巧結實堅硬,是日常瓷器的兩倍,不容易磨損與破裂。
為什麼要讓西方人先燒出來呢?
加上它確實是一種優秀的瓷器,抱著這種心理,王畫打算將它就這個機會研究出來,並且作為八十一幅圖案原材實之一。
配方他記得,原來就燒過,骨灰與瓷石、粘土比例是50:25:25。
但不是記得這個比例,馬上就能燒製出來。還需要反覆的研製。在眾多幫手的幫助下,這種瓷器技術漸漸成熟。
然後就到了第二種瓷器,貝瓷。嚴格來說它與第三種瓷器珍珠瓷都屬於骨瓷,是骨瓷中最高階的瓷器。貝質瓷彩是用高白泥高白釉與貝殼粉燒製的。白度、透明度與光澤度,優於其他各色瓷器,是世界上最好的瓷種之一。而且也是唯一能適合微波爐使用的瓷器。
另一種珍珠就是在燒瓷時加入珍珠,珍珠的許多成份與貝殼接近,但比貝瓷色彩更富有神彩。但珍珠瓷又可以劃為寶燒瓷一類,也就是將金銀、珍珠、瑪瑙摻入瓷胎,在中國明代就人這麼玩過。甚至不計成本,將紅寶石打成粉末,加入瓷胎中燒瓷。
對這個燒瓷方法,王畫就無語了。
這兩種瓷器美則美矣,可因為成本太高,一直沒有工業化生產。
不過王畫只打算燒出一幅瓷畫,畢竟是用在九州之鼎上,也不算是奢侈。
但王畫並沒有對這三種瓷器抱著太尊敬的味道。倒是最後一種瓷器,讓他很用心,這就是薄胎瓷。
薄胎瓷又稱脫胎瓷,蛋殼瓷。始出於北宋的影青瓷,因為它的薄輕,所以文人用了一句“只恐風吹去,還愁日覓銷”來形容它。到了明代,一個自號壺隱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大師製出了一個卵幕杯,一個杯重四十八之一舊市兩,也就是一克不到,可想它的薄輕程度。
正因為這種薄、輕、透、亮,所以到了歐洲一件瓷器能換回一支軍隊。
但這種瓷器工藝十分複雜,一共四十多道工藝,三次燒成,其中利坯工藝從精修到細修、精修就要經過反覆上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的精坯修成半毫米的薄坯。就是這樣的薄坯,還能在上面描繪青花紋樣,或者描繪粉彩紋樣。
王畫以前一直想製作,第一工藝沒有成熟,第二釉料沒有找齊全,第三沒有那麼多熟練的工人替他打下手。
現在這些頭痛的問題全部一一解決了,因此,王畫將這份心思再次湧起來。
可這種瓷器,純粹是為了賞玩,作為鼎器上的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