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但大體內容還是能夠默記出的。

提起筆來蘸了蘸墨,謝慎便開始揮毫疾書。

“二君之事大也,智足觀矣。。。。。。”

這一開篇便是石破天驚,點名全文立意。

二君就是太王(周文王的父親)和勾踐,謝慎直接表達了對他們的讚賞。

“夫太王、勾踐,皆智於謀國者,其事狄事吳有以哉。且自古霸王之君,未始逞小忿而忘大計,非屈也,智也。智以事大,於太王、勾踐見之。。。。。。小之事大,自古而然。今齊而有鄰如獯鬻耶,請為太王;有鄰如吳耶,請為勾踐。不然,吾竊為齊懼矣,智者不為也。”

整篇文章謝慎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寫的直是一氣呵成。

科舉有時就是這樣,遇到壓中的題目心中的狂喜難以用言語描述。

府試和縣試不同,只考三場且是連考。而且就連試帖詩都是筆試不是面試。

謝慎答完了這第一道題不需要再等,只需要展開第二道題目繼續答即可。

他緩緩展開題紙,只見題紙上赫然寫有一行墨字……“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

。。。。。。

第五十七章 我不奪案首誰奪案首

(求收藏,求推薦票!)

這題目更是簡單,題出《中庸》第二十七章。

謝慎之前在接受孔教諭的特訓時曾經寫過一篇類似的時文,直接謄抄上來即可。

看的出來,這兩篇時文中第一篇的難度較大也是劉巡撫重點考察的,至於這第二篇只要底子不是太差的讀書人都能夠輕鬆破題,反倒有了湊數的嫌疑。

將第二篇時文寫完,謝慎又掃了一遍確認無誤後便將其展平放到一邊晾乾墨汁。

這最後一道題目就是試帖詩了,也是謝慎最有把握的部分。

少年信心滿滿,展開題紙後卻是不由得皺起眉來。

“《賦得一樹百穫》得年字。”

題目出自《管子》。文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

這個題目謝慎很熟悉,即便是在後世也嚐嚐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來教育孩子啊,可是這該如何破題呢。要知道試帖詩和普通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要用一首詩囊括八股文的要義,可謂是帶著鐐銬跳舞。加之試帖詩比之文章篇幅有限,要在極短的篇幅內寫出時文的內容其難度可想而之。

好在謝慎前世博覽群書,各種雜文雜詩看的不少,與這道題目相干的雜詩恰巧記著一首,當即寫了下來。

“樹人同樹木,百倍得英賢。

當此吟其獲,何須計以年。

無雙楨幹出,拔十棟樑全。

婦子歡迎室,文章富納川。

疆宜勤迺畝,祿自受於天。

得谷車堪載,還金鎰早捐。

本支培孔厚,朝暮取應先。

聖代師師慶,重賡樸棫篇。”

這首詩雖然稱不上作的多麼石破天驚、超凡脫俗,但至少極為工整讓人挑不出什麼錯來。

科舉考試最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穩定,詩文寫的越穩定越老道反而越會得到主考官的賞識。何況謝慎在姚知府和劉巡撫面前都已經展示過才華,文采自然不需要再炫耀。有第一篇精雕細琢的時文打底,謝慎心中還是很有信心的。

兩篇時文加一首試帖詩作完,謝慎才用了差不多一個時辰,現在交卷似乎也太高調了。謝慎雖然是餘姚縣試案首,代表了餘姚學子的最高水準,但也不能太目中無人了。

這些學子的文章或許作的不如他,但矮子裡面拔將軍,還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