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我去異域番邦,打個小國什麼的自己當個開國國王,從此歲歲年年生生世世給他們那個什麼大唐稱臣,怎麼樣,這個買賣夠划算吧。”
第二百五十四章 江淮之變
韓信被挖過來了,這在大唐朝廷上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暴,人們對他的身份將信將疑,卻不免讓滿朝文武對平叛的信心又稍微足了那麼一些。
韓信的要求最後秦浩和李豫還是答應了,這怎麼算都是一筆合適的買賣,大唐如果不被安史之亂打躺下的話,似乎天下唯一敢跟大唐呲牙的只剩吐蕃了,之所以沒滅了他也無非是因為他那邊地勢太高,戰士們有高原反應罷了,如果最後給韓信五萬人馬就能把這一心腹大患解決的話倒也不失為一場兩全其美的交易。
哥舒翰十分高興的就交出了手裡的兵權,畢竟這理由十分妥帖,正好楊國忠掛了造成中央的權力真空,又這麼巧哥舒翰有半身不遂的這麼個毛病,對一個征戰一生又在最後的大戰中證明自己忠誠的突厥老病號來說,去中樞當個宰相養老實在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局。
至少,這個時候大唐尚書左僕射的位置還是遠比手裡的那點兵權值錢的。這份境遇不知羨煞多少旁人,讓其他統兵大將更是像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叫著就加入了這場大戰,更重要的是這哥舒翰突厥人的身份,政治意義之大甚至超過了宰相本身,這清楚的告訴了大唐九邊的所有異族將領,我大唐對你們依然是一視同仁,絕不因安祿山是胡人就有什麼其他的想法,跟著哥混,比跟著安祿山強上百倍。
也因此,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哥舒翰這是高升而不是奪其兵權,對韓信這位空降而來的新領導少了許多的牴觸之意,哥舒翰更是各種配合,直接將自己的三萬子弟兵全部交給韓信,自己連個護衛都沒帶就去長安上任去了。
一切都在按照計劃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但即使是再樂觀的人也免不了要在心裡蒙上一層陰鬱,畢竟,軍事上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潼關現在有守軍十餘萬,關中大地上緊急訓練的新軍差不多也有七八萬,看上去和安祿山的主攻兵力差不多,但說真的,除了哥舒翰帶來的三萬突厥鐵騎,剩下的那些李隆基禁軍和中原退下來的潰兵跟安祿山相比實在差的不是一點兒兩點,至於那些新兵,戰場上別崩潰亂跑拖後腿就已經是對他們最高的要求了。
如果不是有潼關天險,恐怕唐軍根本連一戰之力也沒有。
所以不管是秦浩還是李泌,給韓信的命令都很明確,知道你丫牛逼,主動出擊不是沒有贏面,但兩個要求:第一,不許弄險,這位置太重要了,能不能改變歷史扭轉因果最關鍵的就是這潼關,經不起哪怕一絲一毫的不穩。
第二,打仗不是目的,練兵才是第一要務,哪怕讓安祿山多囂張一段時日也不要緊,但這兵一定得練出來,自古以來以戰練兵都是最快的練兵方式,何況是到了戰神韓信的手裡,最基本的要求,兩個月之內一定要將手裡十幾萬的新兵蛋子練成合格的戰士,重現關中雄風。
韓信很好的領略了這一戰略目的,輪著番的讓手下那些大兵見血,也不知他是怎麼做到的,居然不過十來天的時間,潼關上這些守軍居然就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調遣起來如臂使指了。
而秦浩這次跟李豫籤的合同跟以往時候都不同,一來他現在暫時並不怎麼缺金幣,二來這特孃的繼承了李隆基開元遺產的李豫實在是太有錢了!幾乎達到了封建帝王所能擁有龍氣的頂峰,如果像崇禎一樣籤分成制的話自己就賠大了,於是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買斷制。
簡單的說,這場安史之亂就當一個專案外包給秦浩,秦浩把活幹好之後收四十萬龍氣,錢貨兩清,大家都開心。
因此,秦浩這一次更是趁著李扶搖不在,大玩兒作弊戰術,用呼風喚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