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此後過了幾年,申侯聯合了獫狁人,帶兵打到了鎬京。當鎬京的烽火再次燃起的時候,諸侯們以為又是幽王在戲弄他們以取悅褒姒,便不再出兵了。於是申侯很順利地率領人馬衝進王宮殺了幽王,西周也就從此滅亡了。

今天聽到宜臼寫的這首歌,讓我想起了幽王的許多往事。很多政治家後來評說這段歷史,都說幽王昏庸所以有了這樣的下場。而在我看來,幽王對愛情的態度,倒也是他有此下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幽王在愛情上的錯誤,首先就在於不能專心。記得在給景王撰寫的律文中,我曾經寫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我這裡說的“一”,其實就是道。一個人,不管他是平民百姓還是將相帝王,其實都應該要“得一”。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如此,在對待愛情婚姻上,都應該如此。試想,要是幽王始終如一,不廢申後,何來宜臼出走、申侯聯合獫狁之患?

。。

知雄守雌 想起一個君王的錯誤愛情(2)

當然,幽王還犯了縱容自己情感的錯誤。在對褒姒的感情上,幽王也太過於放縱自己了,如果他能夠剋制自己一些,也不至於有那樣的下場。

此外幽王也沒能明白愛情中的陰陽之理。世間萬物都是有陰陽之分的,而要想保持良好的狀態,就必須要陰陽互補調和,不能互相干擾。比方說幽王和褒姒吧,本為陰陽,如果幽王一心在外理朝政,褒姒安心伺候服侍幽王,也很和諧。真正能夠經營好家庭的人,應該懂得“知其雄、守其雌”。可惜幽王並不明白這個道理,竟然利用自己在政治軍事上的權勢來取悅褒姒,博得美人一笑,最後當然要落得那樣一個下場了。

一個君王錯誤的愛情導致了一個輝煌的朝代的滅亡,而一個普通老百姓要是不懂得這些道理,恐怕也是要傷害到自己、家庭和親友的。

所以說,人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要考慮到其反面的結果。居安思危,處榮要知其辱,多考慮不利的事情將會怎樣發展,時刻防患,做到富而不淫,貴而不驕。這樣做才能讓事業處於不敗之地,長期發展。

點選(1567) | 評論(7)

司空圖①:李老對這也有研究?高手高手!看來李老的這些陰陽思想也是放之四海皆準了,我也在我的《二十四詩品》中套用一下,才寫到詩的勁健,這勁健表面看來是知雄,其實內在也應該要有一種守雌的品質吧。

某詩人:樓上的道理說的是那麼回事,不過對於真正實踐來說,恐怕是知雄容易守雌難啊。知雄守雌,陰陽互補調和,這大概也是李老心目中理想的聖人吧。

韓信②:李老說得有理,俺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也算是守雌吧。

劉邦③:韓將軍那也將就著算是個守雌吧,不過我在鴻門宴上向項羽那廝稱臣,才叫窩囊呢。趙佶④:都說李老和儒家相互對立,我倒覺得其實是共通的。比方說李老這裡說陰陽,還有好些地方說“衝”、“天之道”,好像和儒家的中庸是一致的。再比如說前面李老部落格裡說的三寶,什麼慈啊儉啊,不敢為天下先啊,好像都能在儒家思想中找到呼應。仔細體會,其實是一體的。不過因為老子和孔子兩位大師所處的思想階段不一樣,造成了一些差別而已。

江徵⑤:樓上這話我贊同,我向來覺得老子之道與儒家之道只存在層次上的差異,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比如就拿知雄守雌這個道理來說,有無不可分離,道德不可偏舉,那麼有極和無極也就是互相統一的了。無極類似於道之體,是不可言說,難以體會的;有極類似於道之用,即“德之見於事”者,那麼,當無極之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