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名,見於《法苑珠林》。現在這種地方,鹽池甚多。山西解州的鹽池,尤為有名。假使以前不是內海,鹹質何來?既是內海,那麼海水又是何時涸盡?又何以變為黃河經過之地?黃河流既然經過,則雖有水災,可遏之使它注入河中,何至水患如此難治?況以現在地勢看起來,冀州、雍州,地勢崇高,但苦旱,不苦水,又何至鬧水災呢?所以在下的推想,種種地勢,都是那時改變的,作為洪水之第三個原因,亦即是古時沒有黃河的一個證據。

第四點,黃河向來有重源之說。現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是黃河的第一源。現在青海噶達素齊老峰之下所出的,是黃河第二源。它的解釋,是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之後,其水潛行地中,到了青海,再出而為黃河。這個說法奇妙之極,但是亦有三層可疑之點:第一層,塔里木河長到幾千裡,兩岸匯進去的大川亦復不少,統統歸到羅布泊中去,何以能夠滿而不溢,且反減少?第二層,羅布泊並無出口,應該是個鹽湖。但是據調查所得,其水並不甚鹹,似乎地下確有去路。第三層,凡川水從山谷中出來,其色必清。黃河從噶達素齊老峰出來,顏色已黃,所以叫阿爾坦河,就是蒙古語黃金之義。假使不是潛行地中,混雜泥沙,何以如此?這三層是主張重源的證據了。不過有些人駁它,說道:“羅布泊與噶達素齊老峰,中間相去,何止千里!又加以重重大山阻隔,怎樣會得相通?就使說地層之中,水有通路,但相去既如此之遠,又安見得噶達素齊老峰下所出之水,一定是從羅布泊來?這種理由,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況且據人測量羅布泊之地,實較青海高原為低,尤其無逆流相通之理。”這兩項駁論,可算允當。

不過在下有一種推想,就是說地形是有改變的,不能拿了現在的地形去判斷當時。《爾雅》上說:“河出崑崙墟。”查古書上所說,崑崙共有四個。一個在海外,《大荒經》上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名曰崑崙,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此山與條支大秦相近。”《禹本紀》上說去嵩高五萬裡者是也。依著這個方位,推想起來,大概現在波斯國之西的那座阿拉拉山就是。因為這種崑崙山,大概都是地球全體變動時,人類逃避悻生之所,所以歷來傳述,多重視之。阿拉拉山,就是外國史上所說亞當、夏娃避難得脫洪水之所。所以在下說,一個崑崙是在此地。又一個在西藏。杜佑《通典》上說:“吐蕃自雲崑崙山在國中西南,河之所自出。”《唐書吐蕃傳》雲:“劉元鼎使還,言自湟水入河處,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崑崙,釋氏《西域記》謂之阿褥達山,即今西藏之岡底斯山也。又一個在酒泉,《漢志》:“金城臨羌縣西,有弱水,崑崙山祠。”崔鴻《十六國春秋》上說:“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返,謂此山也。”《禹貢》:“崑崙,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括地誌》上說:“在酒泉縣西南八十里,今肅州西南崑崙山是也。”又一個就是現在的蔥嶺。《山海經》上說:“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水經注》雲:“自崑崙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涼州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夏禹本紀》所謂河源是也。”照這樣看起來,四個崑崙除出極西的那一個與黃河無涉外,其餘三個,都可說與黃河有關。蔥嶺的崑崙,固然是古書上眾口一詞,說是黃河之所出,就是西藏岡底斯山的崑崙,既然吐蕃人說是河之所出,當然亦不會無因。試看後藏千餘里之地,純是湖泊,有大湖地方之稱,人跡不到之處極多。

在下想來,決不是從古如此的。大概從前地勢,沒有如此之高,北面與新疆,東北面與青海,都是汪洋大水,連成一片。後來地勢漸漸升高,水氣蒸發,中間又隆起幾座大山脈,所以各自為界,化為沙漠及多數湖泊,這亦是地理上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