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看破”是對事物和規律的徹悟,“放下”是“看破”智慧所得的受用,佛家稱為解脫,莊子稱為逍遙,老子稱“無憂”、“大順”、“自然”、“燕處超然”、“往而不害、安平太”。佛道講的“看破”、“放下”不是消極厭世,更不是懈怠懶惰的無所作為。“看破”是不受“銳”和“紛”的現象和觀念所迷惑,認識“道”是無形無象、本無一物的“衝”虛狀態,道是萬物之本根,枝葉是道本根本體的相用,徹悟根枝葉的一體性,領悟體相用的一如性,透悉理事事理的圓融性,明白事事相因的無礙性,悟明“自心現量”、“循業發現”的規律性,這才能談得上是看破。“看破”並不是凡夫經歷了“朋友背信”、“夫婦反目”、“子孫不孝”等傷心落淚之苦衷的牢騷。在這個世界上“看破”的人不多,最著名的當然首推釋迦牟尼佛、老子等聖者了。“放下”是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價值,能和光同塵,在五濁惡世逍遙於極性法則制約之外,能出汙不染,火中生蓮,“獨步三界”,“無為而無不為”,“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才是心身解脫的逍遙自在,才能談得上“放下”。只有“看破”才能真正“放下”,也只有“放下”才體現真正地“看破”。

老子要人們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程式修進。“看破”要達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放下”要臻至“煩惱斷,生死絕”。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一切修證法門證果的必經歷程。六祖惠能的“無相頌”的主要內容就是老子講的這個精神。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無妨”。一個修道達到和光同塵境地的人,無處不是道,無時都在道場中。煩惱障礙來了,正好挫銳解紛,看看無恐無怖的功夫怎麼樣;榮華順境現前,正好看破放下,看看應無所住的忍力如何。在生活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不被六塵的“銳”、“紛”所擾亂,不被外物(六塵)所轉,“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始終六根清淨,見六塵皆能見自性;見聞覺知,無不在體現道體的無私無慾、無為自然之屬性,才算和光同塵。具體到聽聲聞聞性,見色(物)見見性,嗅香聞嗅性,嘗味覺嘗性,相觸體觸性,起念念妙性,遇極性六塵全還原到非極性道體的靈明妙覺上,必然當下清涼,順境不貪而逆境不瞋,於一切境不貪不瞋就是智慧(不痴)。和光同塵達到不貪不瞋不痴,就“一切盡無妨”了。

“若是真修道,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腿臥。”真正的修道人,應該明白世間是自心現量的原理,能見世間過的人,仍是內外主客的二相,沒有契入“不二”之境,故必然怨東怨西,盡怪環境不好,條件不具,但不知道為什麼條件環境如此,焉知皆是自心的循業現境!若見到他人之非是自心的極性分別處理的感受和結果,是自已不能挫銳解紛的表現(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就是“挫銳”,我非就是透不過,有掛礙,當然不是真修道(自有過)。打消清除我們極性分別的是非之心(但自卻非心),挫銳解紛自在,煩惱自然斷除。一切煩惱皆是自心的極性分別障礙造成的,是自心“銳”和“紛”分別出的,正如佛經所說:“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老子的挫其銳,解其紛,是指內而不是指外,是內求而非外求,否則怎麼能和光同塵呢?!只有按老子所教導的挫其自心的粗極性之“銳”,解其自心的細極性之“紛”,才能於世和光同塵,應無所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