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是需要偌大的勇氣的。
當然,捨棄之後,得成自己所求之道後,並非真的與世隔絕,心如朽木。如懶人心經所說,得到之後,萬物皆可求。就好像劍道宗師領悟劍道後,寫文章可如劍,用兵可如劍,經商可如劍,生活中處處皆可入劍道,而由劍道又可以還原生活。而琴道宗師領悟琴道後,吃飯可以入琴,睡覺可以入琴,就算是如廁也可以入琴琴是工具,溝通天人,自然不會成為天人的障礙。
如此一來,有舍有得,先舍而後得,舍而得,人生便圓滿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將夜領悟到,舍便是無慾,可以得大道之妙,將世間萬物作減法,減之又減,舍之又舍,最後只剩下惟精惟一的存在,領悟天地一體,萬物一馬,宇宙一心的“妙”,同時得便是有欲,可以得萬物的極致,將世界萬物作加法,無一不可入道,將心充盈在宇宙萬物之間。最後萬物之“妙”和萬物之“徼”融合為一,便能夠臻至極其高深的境界。
如此想來,將夜這個超級無敵大懶人對自己所修持的“懶人之道”更加珍惜,珍惜到乃至他可以放下一切,為成就懶人之道,而犧牲自我。
這是一種來自靈魂的感動,別人無法體會其中的妙處,只有將夜自己才真正知道。
這是什麼妙處呢?和懶人之道融而為一的他,體會到了“大智慧,大圓滿,大無畏,大無為”的四大境地。
這一切不可言,不可說,不可道,不置於其間者,不足以聞。
在這章懶人心經的開悟下,將夜覺得自己的道行又圓滿了許多。他此時心中有捨棄萬物,和懶人之道同一的想法,這捨棄是真捨棄,即使他心愛的人,他都一一捨棄然而,內心深處,他明白,捨棄之後,他能夠馬上找回來,而且找回來之後,反而會有更加真摯的感覺。
於是,將夜拋下一切,將自己的所有心,神,魂,魄,意,念都散開,然後安置融合於代表了他所有大道的中,一股生生不息的懶人氣息從沙漏中激盪而出。他睜開眼睛,懶洋洋的看著沙漏中沙子從上漏下,漏完便是一生,然後再顛倒沙漏,懶洋洋的一生又開始了,如此輪迴不息。
最後,整個世界都囊括在沙漏之中,世界是沙,沙在漏中,沙中無盡漏,漏中無盡沙。唯有得道者,能夠在沙漏漏盡時,可顛倒沙漏如此,得到便可通神通神之後呢?
想到這裡,他就覺得一切都飄渺虛幻了,或許只有親身力證了,才能夠知道無盡世界的本來面目。
將夜睜開眼睛,勇往直前,踏入新的領域,進入老李所說的渡海之橋。
將夜所見,並不是海,而是浩渺如雲煙的海市,海市如鏡,映照出人間的悲歡離合,折射出平凡生命的喜怒哀樂,王朝更迭,歷史興衰,戰爭與和平,盛世與腐朽,都在其間掩映。
迷茫,困惑,無力的感覺籠罩在將夜的心頭,積澱成一團陰霾,讓他心裡很不舒暢。
將夜明白,這便是滾滾紅塵的威力,即使定力再高的聖人,也難免沉淪其間,被其間的喜怒哀樂沾染。
而在海市中,現出一座雄偉的八孔大拱橋,橫跨紅塵慾海,通達彼岸定悲喜,離興衰,在紅塵中開闢一條坦蕩的康莊大道。
不說八孔大拱橋具體的功用,單說這橋飛架於紅塵之上的氣勢和雄姿,就值得將夜細細體味。將夜心中有一些明白,老李創立理教的緣由,大概是為了給世人架設一道可以遠離紅塵波濤的大橋,讓人一步一步走,可以直達彼岸。
這,便是聖人救世的用心。
“看來,老李創立理教的初心還是不錯的,只是後人扭曲了他的教義,這才讓理教禍害人”將夜心中琢磨道。
同時,他對眼前這橫跨紅塵慾海的八孔大橋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他決定踏足其上,好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