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重量大一些,但是力氣小的人,那是根本玩不轉的,也就是這個時代的人沒有使用過帶軸承的車輛,否則何至於賣到脫銷。

此時那高爐爐口冒出的煙氣漸漸淡了,陳飛讓工人將一筐筐預備好的焦炭和礦石倒入爐膛,以彌補木柴和煤炭燃燒後體積縮小的空間,確保最終的出鐵量。

陳飛到了高爐出鐵口,此刻正有幾名職工按照預先的計劃,用磚塊壘砌導流槽,導流槽的用途就是接引鐵水,讓鐵水透過導流槽流入預定地點,陳飛按照使用的計劃,已經用木條在木框內的溼土上拓印出了很多條狀的凹槽,這些凹槽注滿鐵水之後,將會及時更換,等待冷卻之後,就是用來加工的鐵條了。

鐵條的形態是最容易加工的型別,如果沒有預定的鑄件,今後的鐵水絕大多數都會被澆鑄成這樣的方鐵條,一來便於碼垛存放,二來這樣的鐵條便於工匠打製鐵器,第三就是等軋機制作出來之後,只需要把這樣的鐵條加熱,透過多次軋製,就能得到厚薄均勻一致的鐵板或者鋼板了。

這就是預先定下規格的好處了,這樣的一根鐵條的重量大約在兩公斤,也是常用的鐵器所能擁有的最高重量,重量再大,將會在使用時帶來不便,一些民用的刀具之類的,只需要把鐵條加熱,用鏨子就可以斷成質量一致的鐵料,也非常便於加工。

這第一爐鐵水試驗性質居多,所以陳飛預先交代了這幾名臨時抽來客串爐前工的鐵匠,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千萬不能因為一時大意,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畢竟是一千多度的高溫,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在準備的當口,陳飛也在進行現場實踐課的講解,告訴這幾名鐵匠,如何透過煙氣的顏色判斷爐內的情況,什麼情況下需要加大鼓風量,什麼情況下需要停止鼓風,這些知識如果不是有人刻意講解,得需要很長時間的自我摸索才能掌握,這幾名鐵匠對照著陳飛的講解,在高爐邊的臺階上上上下下,不斷印證講解的內容,很快都大概熟悉了判斷的原理。

畢竟是常年和鐵作打交道的人,一些基本的經驗,在平日裡也是經歷過的,只不過沒有見識過如此巨大的化鐵爐而已,只需要有人點撥,再印證幾次,就能完全掌握這些基礎的要領了。

出第一爐鐵是大事,所以此刻在爐前觀望的,不止是陳飛和鐵匠幾人,還有一些各工隊的人此刻也被組織前來觀看出鐵的壯觀場面,一些直觀的經驗,靠著描述是根本無法從腦海當中想象得到的,只有親眼觀看之後,人的大腦當中才會出現直觀的印象,從而對事物產生基本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