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情況下,能夠實現幾乎完全的瞭解。張魯父親早亡,就剩下母親。母親對張魯長時間的關心,這是必然存在的。而張魯的母親,的確屬於具有父親一般智慧的女人,因而張魯的母親瞭解張魯。
張魯有些什麼長處,有些什麼弱點,張魯的母親一清二楚。什麼樣的環境對張魯最適合?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回答它需要一定的前瞻性。一般意義上的父親智慧就不夠用了。
在這裡,張魯的母親體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她早就看中了漢中那一塊地方。漢中,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那就是兒子張魯的福地。張魯的母親明確地知道,要拿下這塊福地,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劉焉對漢中發兵;二是讓一個文弱的文官統帥;三是讓兒子張魯監軍。
經年累月的耳鬢廝磨,讓張魯的母親達成了願望。劉焉起兵五萬,開往漢中。掛帥的是益州別駕張脩,文官,體弱,打不過張魯。而張魯也順利地當上了監軍。
因為出兵,劉焉封張脩為別部司馬。封張魯為督義司馬。一下子,就把張魯提到與張脩同一級別的高度。
……
張魯會不會打仗?當然不會。張魯不是行武出身,也沒有專門學過。所繼承的家傳武藝,就是五斗米道教。憑著五斗米道教的教義,治理一方,也能夠馬馬虎虎。但那教義拿來打仗,就牛頭不對馬嘴了。
因而,打漢中,張魯不會。張魯會的,僅僅是殺張脩。漢中,還得靠張脩去打。必須在張脩打下漢中之後,張魯才能殺張脩。殺了張脩之後,就萬事大吉了。
於是,出征之後,張魯一路之上對張脩都是唯唯諾諾。自己沒有打仗的本事,就別去瞎搗亂了。還是讓張脩這個為人作嫁的冤鬼乖乖地替自己賣命吧。
在張脩看來,卻又不同。張脩與劉璋一樣,對於劉焉受到張魯母親的迷惑是持反對意見的。出兵漢中,張脩就是不同意的。張脩認為,漢中本來就是益州所屬,根本就無人作亂。雖然說近年來漢中的賦稅有問題,那是因為漢中的糧食欠收及路途運輸的問題。派兵進駐漢中,完全不能改善這兩個問題,並且還會因為士兵的消耗,進一步將微弱的賦稅衝減為零。
出兵之事,本來應該是武將掛帥的。但出兵漢中不同。漢中本來就屬於益州。不屬於征討,而屬於派兵進駐。既然是派兵進駐,那麼,誰都可以掛帥了。因而張脩未能推脫。
張脩既然在心裡蔑視張魯的母親。在行為上就必然同樣蔑視張魯。劉焉把張魯提到與自己同一級別,每有大事就得與張魯商議。還好,張脩感覺張魯還算有自知之明,還算知趣。張魯一直都沒有反對過自己;哪怕在自己故意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張魯依然完全同意。
幾天之後,張脩對張魯就怨氣全無了。張脩是什麼人?事實上是什麼人先別說。反正張脩自己認為自己是大人物。既然自己是大人物,那就不要跟張魯這樣的小人物鬥氣了。
……
一路過來,途經中江、三臺至鹽亭,前方傳來蔡琰佔據了漢中的訊息。這下就需要打仗了。於是,張脩找張魯商議,是直接開往建興,還是南下仁和攻擊西充的蔡琰。張魯沒有表明意見。張脩就自說自話。說是如果直接開往建興的話,就等於切斷了蔡琰北上之路。那麼蔡琰必將南下江州。而江州,卻是益州的重要稅賦產地,與漢中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宜放開建興,南下仁和攻擊西充,將蔡琰逼向漢中。
張魯本來就只有同意的份。再加上張脩又說出那麼一番大道理出來,張魯就更得同意了。於是,二人揮兵南下。到達仁和之後,由於士兵太多,耽擱了一日。再趕往西充之時,蔡琰已經北上了。
西充的百姓並沒有聞刀兵而望風逃。因而張脩找到了嚮導。問了地形之後。得知有建興和流馬兩條道路可以選擇。張脩又找張魯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