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2年4—5月,蘇聯在中國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劃和煽動了大規模騷亂,結果發生了6萬多中國公民攜帶23萬頭牲畜越境逃往蘇聯境內事件。同時,蘇聯開始在國際上孤立和包圍中國。1963年,蘇聯就開始向蒙古秘密派駐軍隊。在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公開站在印度一邊,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1963年7月,蘇聯同美、英 簽定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目的之一是為了對付中國,束縛中國手腳。①
1966—1981年,是中蘇全面對抗時期。在這期間,蘇聯反華論點越來越理論化、系統化。蘇聯在邊境上不斷增加軍事力量,從1964年的十幾個師增加到七十年代末五十多個師。1960—1975年,中蘇邊境事件達13000多起。1969年3月一8月,中蘇在邊境地區相繼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七十年代後期,蘇聯開始在遠東部署SS—20中程導彈,蘇聯太平洋艦隊也以空前規模發展。蘇聯支援越南侵略束埔寨,反對中國,同時又出兵佔領了阿富汗,從而在北、南、西幾個方面對中國形成夾擊之勢,嚴重威脅中國和亞洲的安全。中蘇邊界談判從1964年開始(中間因赫魯曉夫下臺而中斷,1969年兩國總理北京機場會談後,談判重新恢復)到70年代後期止。歷史上,沙皇俄國曾多次強迫中國清朝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先後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以後又越過條約規定邊界線多佔了約 3。5萬平方公里。
…
…
注①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實現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更換,由勃列日涅夫接替下臺的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為期18年執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佈黨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不再由一人同時兼任,全國各級黨組織要遵守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原則。經選舉,柯西金當選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波德戈爾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這一階段蘇聯領導體制被形象地稱為“三駕馬車”——在70年代中期以前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的領導集團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赫魯曉夫時代出現問題進行了調整,加強中央對地方集中統一領導,突出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斯大林功績同時引導社會對他做出公正評價。透過政治上開展“糾偏”,部分緩和了社會不滿情緒,使新領導集團得以在較穩定環境中推行必要改革。從1965年開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主持實施“新經濟體制”改革。這項改革適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價格、利潤、資金、信貸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經濟刺激,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此後,又相繼採取改進工業組織結構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進一步完善。改革實行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管理原則,適應客觀需要,又是經過區域性試驗再逐步推廣到全國,改革初期成效顯著。
新經濟體制改革前後持續了10餘年,“明顯推動了原地打轉的國民經濟”,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經濟改革之一。在改革過程中,蘇聯順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5年)。其間蘇聯社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5。3%,全國工業總產值從2294億盧布上升到5112億盧布,農業生產總值也從883億盧布上升到1128億盧布。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逐步縮小。據美國務院計算,蘇聯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佈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70年代中期是蘇聯歷史上經濟增長水平和綜合國力最強的時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時期。蘇聯依然保持著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經濟實力,成為與美國實力接近的超級大國。
同一時期,中國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
7。 穿越鐵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