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後來,噶爾丹的侄兒策妄阿那布坦攻佔西藏。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遠征西藏,驅逐了策妄阿那布坦,護送達賴喇嘛六世進藏。以後,清政府又在拉薩設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勤慎理政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而不勤政。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有人說是耽於酒色,有人說是首輔縱容,有人說是疾病纏身,但從根本上說是萬曆沒有做皇帝的責任感。天啟也是一樣,整天迷戀木工活,刀鑿鋸斧,玩得津津有味。
清朝的皇帝,從順治帝到光緒帝都是勤政的。他們吸取明朝亡國的教訓,勤理政事。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臺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等。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御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
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康熙的御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他說:“一歲之中,昧爽視朝,無有虛日。親斷萬機,披覽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康熙一生謹慎,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反覆調查,慎重決策。如治河這件事。
1706年治河,康熙在御門聽政時,大臣們發生意見分歧。經過調查、面奏、辯論、驗證等,從正月初十日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結束,整整進行了一年,才做出決策,真可謂慎之又慎。而康熙治河決策的全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重視治河。康熙親政後將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書寫在宮中柱子上。
第二,尋根溯源。比如黃河,他派侍衛探查黃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萬餘里,並繪成輿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經過實際踏查而繪成的黃河圖。另如永定河。康熙巡視北京通州段河堤,隨駕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他命諸皇子分釘木樁,學用儀盤,親自檢測儀器,記錄測量資料。
第三,任用能臣。康熙任用治河名臣靳輔和陳潢。靳輔,漢軍鑲黃旗人,以安徽巡撫授
為河道總督。受命後,一日八上奏疏,報告治河之策。他的治河方略是:統審全域性,河運並治,浚河築堤,束水攻沙,多開引河,量入為出。他重點治理黃河、淮河、運河交匯的清口。陳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負才不遇,題詩祠壁。靳輔見而驚異,訪得引為幕友。疏奏多由陳潢起稿,施工亦由陳潢監理。他們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但是,靳輔受到諸臣合訐交攻,發生了意見分歧。
第四,御前辯論。河道總督靳輔與直隸巡撫于成龍在治河方略上意見相左。爭論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治河水退後出現的田地,是實行屯田還是由豪紳墾佔?另一個是為了使河水通暢順流入海,是開浚海口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