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餘糧拿來出售,又賣給誰呢?
肯定是不能賣給農民了。對於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八成以上的人口,就算是排除在外了。那些餘糧,就只能賣給非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是一種準確的提法。但如果這樣提,分析起來就複雜了。所以,我們用城鎮人口,取代非農業人口的提法。
假定上一年,也就是去年,供需平衡。農民出售的餘糧總額與城鎮人口購買的糧食總額相當。到了今年,糧食增產了,餘糧更多了,出售的餘糧總額大幅度增長了。而城鎮人口購買的糧食會不會增長這麼多呢?
很明顯,不會。田潤領地內,城鎮也在發展,人口也在增加。但那個增加的速度,無論如何是趕不上糧食增產的速度的。沒辦法,農民太多了。
於是就供大於求了。糧食價格直線下滑。去年一斤糧換一斤鹽,今年十斤糧也換不回一斤鹽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挫傷。
……
這個時候,有一個辦法可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那就是把農民的餘糧賣到遠處去。對於田潤來說,遠處,也就領地以外。
賣到領地外,而不是送到領地外。賣出去,必然就涉及到換回來。老實說,田潤根本就想不出能夠換回來什麼,再加上領地以外的貨幣與領地內不同。一時之間,田潤並不想與領地外進行和平貿易。
說到這兒,不得不說兩句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東西,就是貨幣。其實。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讀者“幽蘭黛爾”提出,田潤應該發行紙幣。這個建議,跟田潤的想法不謀而合。但發行紙幣,首先遇到的,便是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關於這種“紙”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的。隨後就是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田潤這兒,有紙。但數量少,成本高,質地粗糙。沒有一點“貨幣”的樣子。
其實遇到的,是印刷術。這又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同志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田潤不懂造紙術。對於印刷術,學過一篇課文,是關於畢生的活字印刷的。因而,田潤就僅僅瞭解一些活字印刷的原理。那篇課文,著重介紹的原理,在於“活字”而不在於印刷。對於最基本的印刷,田潤一無所知。
假如就將手邊能夠得到的紙當為貨幣,紙質差,就算是克服了。上面不印點圖案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印上自己的頭像。若僅僅是這樣,透過蓋章的方式也是可以辦到的。但是,那貨幣可不是牆上掛著的圖畫,那是需要在千萬人手中流轉的。
現代紙幣的特性,大家應該很清楚。將紙幣丟入水中,上面的圖案是不會變化的。經過千萬人的搓揉,圖案也是不變的。
田潤這時只有墨汁和印泥,弄個圖案,行;保持圖案不變,就不行了。如何強行做成紙幣,那樣的紙幣,在帶著汗水的溼手搓揉之後,粗糙的紙上必然會變得一片模糊。到時候,又如何來鑑別紙幣的真偽呢?
……
紙幣就算了。田潤領地還是使用原來的銅錢。這個時候的銅錢,叫做五銖錢。是靈帝中平三年所鑄,叫做四出五銖,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廓,亦稱“角錢”。田潤並沒有想過要自己鑄錢。只是在自己的領地範圍禁止民間鑄錢。
東漢幣制承襲秦制。但五銖錢雖稱半兩,而實際重量則有所不足。四出五銖,說的就是新幣就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