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她想尿的時候喊媽媽,她答應了。可是,她尿床依舊。紅責問她為什麼不喊媽媽,她說:“我喊了。”紅抱起她去廁所,她在媽媽的懷裡,看著媽媽的眼睛說:“我騙你了。”

我和紅準備帶她出去玩,小燕看一看窗外,叫起來:“下雨了!”她外出心切,怕我們因為下雨而不帶她出去,馬上反駁:“沒下雨,可能沒下雨。”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她用副詞“可能”,還用得很是地方,給自己的“謊話”保留了迴旋的餘地。(2歲)

第二卷 天籟 可愛的“謊話”(3)

在上面這些例子裡,啾啾好像真的撒謊了,她知道自己說的不是實話,但仍然這樣說。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發現,她是處在一種不能不撒謊的情境中,大人讓她做不願做或不容易做的事,或者不讓她做想做的事,或者責備她已經做的事,她只好用撒謊來抵制,她的謊話是被大人的態度或“道理”逼出來的。因此,責任在大人,是大人不體察孩子的心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了。

比如,幼兒都喜歡移動物體,搬運夠得著、拿得動的各種物件。這樣做時,她是在實施自己的意圖,改變事物,在此過程中,智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可是,大人往往怕孩子把東西弄亂,怕收拾起來麻煩,予以阻止。當啾啾把書櫃裡的書一本本搬到地上時,如果我們表揚她的舉動,然後引導她把書放回去,她怎麼還會當面“撒謊”乃至“栽贓”呢。

又比如,她糊了一屁股屎還不肯洗澡,未免不講理。但是,當孩子不講理時,最笨的做法是對孩子講死理,設定一種邏輯,在這種邏輯中,孩子唯有“篡改”事實才不會被打敗。我正是這樣,設定了一個拉了臭就得洗澡的邏輯,逼得她除了否認拉臭便別無出路。如果我告訴她,拉了臭可以洗澡,做香寶貝,也可以不洗,做臭寶貝,讓她選擇,即使她仍拒絕洗澡,也不必撒謊了。

所以,對於孩子的撒謊,一定要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加以體察。我特別要強調,幼兒的撒謊基本上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對特定情境的正常反應,不必大驚小怪。對幼兒的撒謊作道德判斷,視為道德品質的問題,是對幼兒心理的無知,真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幼兒的想法瞬息萬變,常會有一個想法迅速取代另一個想法的情況。

紅的一個老同學給紅打電話。事後啾啾告訴我:“叔叔找媽媽了。”接著說:“我不喜歡他(她)了。”我不能判斷她說的是“他”還是“她”,問道:“不喜歡誰了?”她答:“不喜歡媽媽了。”我笑了,讓她去跟媽媽說。紅正在廚房裡,她走到廚房門口,我聽見紅先問她:“寶貝愛不愛媽媽?”她答:“愛媽媽。”紅問:“有多愛?”答:“有兩個愛。”

我聽見了,使勁憋住笑。真是一個小兩面派啊!顯然,在媽媽問她的那個瞬間,她一下子改變了想法,並且忘記了此前的想法。這是撒謊嗎?當然不是。(2歲)

幼兒認知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願望與事實不分,想象與事實不分,常常把願望和想象當成事實。幼兒的所謂“撒謊”,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其實也不是真的撒謊。

啾啾看見陽臺玻璃門上有一隻蒼蠅,喊起來:“蚊子!”小燕去拍死了。我說:“寶貝真棒,這麼遠就看見蒼蠅了。”她便向我描述:“寶貝看見蒼蠅了,說‘蒼蠅’,姐姐去打死了。”在描述中,她已“篡改”了她曾經把蒼蠅說成蚊子的歷史。

她坐在地上,自己在玩看圖識字的卡片。她把畫著水龍頭和毛巾的卡片找了出來,用水龍頭卡片把手淋溼,準備用肥皂卡片洗一洗,再用毛巾卡片擦乾。可是,肥皂卡片找不到了。我在書房裡工作,聽見她用發愁的口氣說了許多遍:“肥皂呢,肥皂哪裡去啦?”就趕緊跑出來。但是,我把全部卡片翻了兩遍,就是沒有。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