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可惜事與願違,牛痘成功,謝逸等於立下不世奇功,縱然有些小過錯,也可以將功折罪,將功補過。
更為重要的是,謝逸在大唐君臣乃至百姓面前表現出其特有的價值和意義。不過一兩年時間,他已經為大唐解決了吃飯和瘟疫問題。
也許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他那顆靈光異常的腦子裡,又會蹦出許多奇思妙想,又會解決很多麻煩。
哪怕只為這樣一個期許,皇帝便絕對捨不得殺了他,只要他不打算用這些手段來謀逆,顛覆大唐。
更何況在民間,謝逸的聲望越來越高,“為瑞不宜多”的善舉仍就多有稱讚;這次又搗鼓出牛痘,預防天花這等可怕的瘟神。
據說在同州當地,有人聞訊後痛哭零涕,朝著長安的方向叩頭感謝謝學士和孫神仙。長安城裡,不再人心惶惶的百姓也對謝學士多有讚許和感激。
民意難違,這話頗有道理。
這等情況下,朝廷如果還一意孤行要殺了謝逸,恐怕老百姓都不會答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可是李世民的名言。
更為重要的是,馬周的調查審理也出結果了。
根據弘文館與秘書監記錄的檔案文書,並詢問當年的人證,馬周得出結論,當年輔公祏叛唐,身在長安的杜伏威不知情,更不曾參與。
至於所謂杜伏威幕後主使的說法,馬周篤定是輔公祏為了鼓動江淮軍諸多將領,矇蔽百姓而用了下三濫手段,偽造了所謂的杜伏威“密令”。
實際上,杜伏威遠在長安,根本不知情。
後來是輔公祏見大勢已去,向李孝恭誣告,所謂的證據“密令”乃是偽造之物,便是當年欺騙杜伏威義子王雄誕的那封,同時還誣告了從長安返回的闞稜的。
但馬周詳細調查,得知當時闞稜積極參與平叛,正是因為他的威名,震懾了江淮軍,致其軍心渙散。
如此行為,怎能是謀反?
除了昔年普通兵將的證詞,還有當時李孝恭的副手,如今的英國公,幷州大都督長史李績作證,真實性和效力不言而喻。
而杜伏威之所以被認定有罪,除了輔公祏的那份偽造的密令,便是闞稜所謂的謀反。
現在兩者都不成立,杜伏威謀反的說辭還能成立嗎?
只是事已至此,誰來為當年的事情負責呢?雖說是有人誣告,但主事者也有失察之罪,甚至蓄意枉法的可能。
最終定案的是高祖武德皇帝,但誰敢說這是李淵的錯呢?
所以啊,這個過錯與罪責似乎只能有呈報主辦者,當年的趙郡王,今日的河間郡王李孝恭承擔?
只是罪名該如何定論,馬周不由有些犯難了!
……(未完待續。。)
第一四七章 蔡國夫人
其實只要稍加調查和推敲,便能揣度出當時情形。
杜伏威是暴斃而亡,有說法稱他是服用煉丹用的雲母中毒而亡,但在當時那個情形下,中毒之事著實蹊蹺。
李淵肯定希望他死!
杜伏威是當時的江淮王,縱然降唐,仍舊保持著巨大的勢力,對李唐王朝而言始終是個威脅。
也許本來情況沒那麼糟糕,先進行安撫,而後一步步奪權架空,如果運氣好,杜伏威或許能以榮耀高位頤養天年。
可惜輔公祏在江淮造反,雖然杜伏威沒有參與,但李淵見識到了江淮軍的實力和破壞力。
與其安撫一個人讓他不反,還不如讓他徹底失去造反的可能,這是所有帝王的都篤信的真理。
所以很不幸,杜伏威步了韓信的後塵。
輔公祏是誣告,李淵多半一眼便看出來了,但他沒有多理睬和質疑,而是抓到了這次契機。
李孝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