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內家拳與外家拳,到底是以什麼為界線?兩者真的是殊途同歸嗎?傳說中的內功、內力到底存在不存在?同是修煉天機拳,為什麼基本的走圈姿勢都不一樣?
有人會說流派不同,那練功方法不一樣,修煉出來的掌力一樣嗎?
這些問題到現在我也不是很明白,不過我記住了師父的話:‘內家拳養生效果都很好,只不過‘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是出功快慢的問題,天機拳位於兩者之間,注重下肢的力量,敏捷,你們練是比較合適的…沒有最強的武功…只有最強的人。’
後來我也忘記了學武的初衷是為了打架,每次跑到廣場的樹林裡和師兄弟們一起盤圈、站樁、轉掌、定架,也覺得是件很幸福的事,練完出一身汗。手很脹發紅,冬天手腳發冷的情況也大大好轉。
再後來我看了《武林傳奇》中對各門派武術的介紹,也很著迷,覺得天下之大,高手無處不在。不是華國武術不能打,只是大家心裡先入為主、人云亦云罷了。
說來我想我和天機拳這門武術也算有緣,我會堅持練下去。一直練下去,等我有孩子了再教給他,並告訴他,你不要濫用武術而把武術變成暴力,武術因守護而擁有力量,而不是為了逞能欺人,守護想守護的人。守護想守護的信仰,這樣你學武才有意義。”
另一位弟子沉吟說道:“是啊,感同身受,才是真的入微了。
不過,現在華國傳統武術面臨著這樣一個情況:平時理論很強的武術大師們為什麼實戰性不強。
第一,內家拳出功慢,用勁巧,三年入門,十年合格,沒有十幾年的功力。難以在擂臺上和時分強硬的外加功夫所抗衡。
第二,現在把持武術界的所謂大師們強調動作,棄真功,這也就拋離了武術的本質,致使武術成“舞術”。
第三,現在的擂臺專為所謂的泰拳。西洋拳術所準備。並且其經歷幾百年的發展,不利於華國武術的發揮。
第四,現在國人大部分練武不願吃苦,硬橋硬馬的外家功夫自己怕吃苦不願練。去練自己能夠接受的內家拳,但內家勁力的運用需要一定的外家功夫的身法步配合。單純練內家拳出功慢,導致自己有力使不出,在實戰中大大吃虧。
所以我認為,練一定的外家功夫打個技擊的底子,經歷一些實戰後,對戰鬥有一定的認識,再去練內家拳,必定會使自己在武術方面有一個質的飛躍的。
當年的楊露蟬,董海川,孫祿堂等大師都是經歷了一定的外家功夫的磨練後,為追求更高境界的武術,才去研究內家拳的最終都達到了很高參差的功力!
為什麼我認為要由外入內呢?分析一下:縱觀武術的發展趨勢是人們先對格鬥有了技巧性的認識有意識的進行鍛鍊,第一步認識的肯定都會是淺層次的外加功夫,也就是通常說的外練筋骨皮,使自己的力量,速度有了一個很高的提升這就是最開始的技擊,然後為了提高,才引入了內家勁力這種高層次的力道感知,這是武術從外加入內家的過程也是我說先練外家,再練內家的一個論據。
第二個論據是武術的單純對抗是拳腳相抗,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單純的練習內家拳,是很難將自我的勁力給釋放出去的,所以透過一定外家功夫的訓練,結合一定的拳腳步,對實戰有著很大的幫助。”
“外也好,內也好,適合自己才是最好,都是方法而已,何必爭個面紅耳赤,倏然兄你適合從外入內,別人未必適合,有些人先天體質不同,有些人性格不同,有些人思想方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若千人一面的由外入內我看未必是好事。
順其自然才是,以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研究武學,以恆心和毅力去修煉,以知識和智慧去引導進步探求內涵。這樣縱然今生未能成為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