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不賺錢,而電影是可以賺錢的。

當一部影片能夠在媒體上登載廣告,向公眾進行宣傳時,它才實現了從“影片”到“電影”的轉變。

當然,很多藝術化和理想化的導演,會選擇走電影節這條路。

但實際上,包括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內的絕大部分電影節,想要參加的話,不止是有作品和藝術就可以的,還需要準備一大筆錢!

一部電影想要參與電影節,就跟墨菲參加聖丹尼斯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一樣,製作方需要向影展方面提交一筆入場費,費用往往不菲,接下來還有提交的各種開支,例如列印宣傳材料的費用,運輸費,工作人員的薪酬,放映時的支出,公關活動經費……

如果運氣好的話,影片在電影節遇見願意購買的發行商,這時候電影就更加和藝術沒有一美分關係了,所有的討論都只會圍繞著“利潤”、“銷量”、“發行”來進行。

這聽起來是不是特別不“藝術”?

說白了,無論是人或者影片,想要在好萊塢被重視,首先就要證明自己有價值,能帶來收益。

否則說再多,都會向墨菲最初那樣,被人拒絕,拒絕,再拒絕……

一個故事和一個創意就能拉到投資?有才華就會被重視?這個夢確實很美。

在沒有證明過自己之前,所有的故事和創意,都是虛無飄渺的。

雖然墨菲主張電影要有各自的風格,而不是現今好萊塢電影嚴重走向同質化,但很多現實存在的事情,並不是他裝作看不到就不存在的。

這些事情根本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一個人的力量和想法在龐大的產業鏈面前非常渺小。

最為典型的問題,對電影製作發行公司來說,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他所選擇的黑色風格就一定是好電影?

專業評分八分以上的是好電影?反映社會現實的是好電影?思考人性和人文關懷的是好電影?讓人腦子轉不過彎來的是好電影?在結尾能嚇人一跳的是好電影?讓人半夜睡不著覺揣測導演手法和用意的是好電影?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電影又該怎麼分類?

聰明的電影,技巧嫻熟的電影和有智慧的電影?商業片、勵志片、文藝片還是獨立製片?

其實在好萊塢的製作公司的眼裡,這些並不複雜,電影只有兩種——賣座電影和不賣座的電影。

就連墨菲這種認為票房和商業收益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唯一標準的人,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實。

作為一個導演和投資人,忽略這樣客觀存在的現實,會摔得很慘,甚至賠的傾家蕩產。

叫好不叫座從來不是墨菲想要的結果,他所要的是影片口碑既不會差,也要能賣座。

想要一部影片賣座,宣傳營銷永遠都不能忽視。

所以,墨菲在《無恥混蛋》公映前的這段時間,都在積極配合二十世紀福克斯和韋恩斯坦影業制定的宣傳營銷計劃。

時間緩緩跨入11月份,《無恥混蛋》距離上映越來越近,各種宣傳活動緊鑼密鼓的展開。

先是墨菲在採訪時,對外透漏片名不是自己所定,而是正在修養的昆汀塔倫蒂諾最初制定的,昆汀塔倫蒂諾也接受了媒體記者的採訪,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有“電影痞子”之稱的導演的回答也非常搞怪。

關於影片的名字有什麼意義的問題,昆汀表示片中這個敢死小分隊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粗人,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正因為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所以才能打敗敵人。

為了吸引跟多的影迷,無論是墨菲還是二十世紀福克斯和韋恩斯坦影業,肯定不會忘記昆汀塔倫蒂諾。

接著,瑪格特羅比登上了《娛樂週刊》的封面,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