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無疑,有關人類女性的絕經期現象在生理學上並沒有什麼是不可克服的,並且從哺乳動物總體的角度來講,也沒有什麼問題是進化所不能克服的。然而,人類的女性而非男性,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的某些時刻,確實被自然選擇刻意地安排,過早地終結了生育。這一過早的衰老現象確實令人驚訝無比,因為它違背了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人類進化的結果都是延緩而不是加速衰老。
從理論上闡明人類女性的絕經現象,必須能夠解釋女性這一顯然抑制生育的進化策略實際上是如何使她擁有更多的孩子的。顯然,隨著女性年歲的增長,為了增加遺傳了她的基因的人口數目,比起繼續生育孩子來,將她的餘生貢獻給現有的孩子們、可能的孫輩以及其他親人要有益得多。
這一推理的進化鏈基於幾個嚴酷的事實。一個事實是,人類的孩子比起其他任何一種動物來,需要父母照顧的時間都要長。一隻黑猩猩幼點在斷奶後,即可開始自行覓食。它主要靠自己的雙手採摘食物(黑猩猩也使用簡單工具,如用草葉釣白蟻,用石頭砸開堅果,人類學家們對此興味無窮,但這些僅對黑猩猩的飲食上有意義)。黑猩猩幼意也是用自己的雙手準備食物的,而人類採獵部族的多數食物是透過如尖棍、網、梭襟和籃子這些複雜工具獲得的,很多人類的食物也是用工具準備的(剝皮去殼、碾磨、切割等等)並且用火燒煮。人類也不是像那些易受攻擊的動物那樣,用牙齒和發達的肌肉來抗拒危險的食肉動物,而是再一次使用工具來保護自己。但即使是使用所有這些工具,也已經完全超出了嬰兒的身手,而製造工具更是幼童的能力所不及的。工具的使用與製造不僅要靠模仿,而且需要用語言交流,一個孩子要掌握語言就需要10年之久。
與此相應,多數人類社會的孩子一直要到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才能在經濟上自立或者說成為自食其力的成年入。在此之前,孩子仍然依靠他或她的父母過活,主要靠母親,因為正如我們在前幾章中看到的,母親要比父親對孩子的照顧多。父母親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採集食物,教孩子製造工具,而且在於在部落中給孩子以保護和地位。傳統社會中,無論父母哪一方早亡都會令孩子的生活陷於困境,即使父親再娶或者母親再嫁,由於與繼父母的遺傳利益可能發生衝突,仍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雙亡的小可憐,如果沒有人收養,他(她)的境遇會更困難。
因此,一個採獵群體中的母親如果已經有了幾個孩子,如果她不能活到她最小孩子的少年時期,她就蒙受著喪失她對這些孩子的遺傳投資的風險。女性絕經期暗藏的這一嚴酷事實還預示著另一個同樣殘酷的事實:因為母親生育孩子冒著生命危險,所以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直接危害著他的兄姐。而多數其他動物則不存在這一憂慮。例如,對401頭懷孕的雌性獼猴進行過一次研究,只有1頭死於生產。而傳統人類社會中,生產的風險很大,而且隨年齡遞增。即使在富裕的20世紀的西方社會,40歲以上的女性死於生產的機率也要比一個20歲的母親高7倍。但是新生兒給母親的生命造成的風險,不僅僅生產時死亡這一直接風險,還因為母親要哺乳、照料幼兒、努力勞動養活更多孩子以致於筋疲力竭,後者也是一個間接、遲到的死亡風險。
另一個嚴酷的事實是,高齡產婦養下的孩子本身存活和身體健康的機率比較低,因為流產、死胎、早產和遺傳缺陷的風險隨年齡遞增。例如,胎兒罹患唐氏綜合徵(先天愚型)的機率與母親的年齡相關,30歲以下的母親,孩子患病的機率為1/2000,35一39歲的母親,這一機率為1/30Q,母親43歲,機率為1/50,如果母親在45歲以後生育,那麼胎兒1/10會患有此病。
因此,女性年事越高,她可能孩子越多,她花在照顧孩子上的精力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