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的一支。
和許多遊牧部族一樣,他們最初很弱小,屬於處處委曲求全型的,最初臣服於西突厥,一度臣服於柔然。後來見到東邊的突厥人強大,也曾歸附。
不過他們和頡利可汗的關係卻不大好,頡利一度還曾派兵攻打薛延陀,但被首領夷男化解。
當此之時。登基不久的大唐皇帝李世民正打算北伐突厥,一雪昔年渭水之盟的恥辱。除了積累錢糧,訓練整頓兵馬外,也需要盟友。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從古到今這句話都很有道理,本著這個原則,李世民派人與夷男聯絡。大唐和薛延陀結為同盟。
大唐給夷男可汗的封號,並暗中支援,薛延陀在一旁牽制突厥人,為大唐軍隊北伐提供幫助。
事實上,在戰爭的過程中,薛延陀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夷男也被大唐冊封為真珠可汗。
然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話也自古適用,尤其是在放在國家和國家的外交上。
東邊的突厥被大唐軍隊擊敗,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草原上出現了勢力真空,薛延陀人開始不安分了。
夷男以清掃頡利舊勢力為名,開始在草原上大肆擴張,趁機吞併收復了不少小部族。
草原上,人口和羊群便是力量的象徵,很快薛延陀的勢力便膨脹了,如今牛羊成群不說,麾下的控弦之士已有二十萬之眾。
其力量已經與昔年的突厥頡利可汗不相上下,算得上草原上的一方霸主了,其汗帳也從北邊向南遷了許久。
之所以不敢繼續向南,蓋因為這些突厥故地現在屬於大唐版圖,且大唐兵強馬壯,夷男不敢輕易掠大唐虎鬚,所以有所剋制和隱忍。
但只要有實力,野心這東西便剋制不住,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李二陛下顯然不希望北方草原再起大規模禍患,所以一新想要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
然而大唐的國力和兵鋒威懾是遠遠不夠的,只要有以寡敵眾的成功案例,野心便不可能輕易消弭。
所以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北方草原便有可能重燃戰火,再起兵戈。所以九成宮阿史那結社率行刺之後,大唐君臣才會這般緊張。
尤其是首惡阿史那結社率逃走,這人一開口會說些什麼,夷男又會聽信些什麼誰知道呢?關鍵後邊還有西突厥的慫恿和支援,後面會是怎樣的發展趨勢就更難說。
眼下大陸東方,最強大的三股勢力便是大唐、西突厥和吐蕃人,若論國力而言,大唐肯定首屈一指。
但說到軍事實力,遊牧民族便當然不讓。大唐與吐蕃之間隔著吐谷渾,暫時還有緩衝,但蜀西一代已然開始有些許衝突,只不過還不嚴重。
至於西北方向,隨著大唐的勢力沿著祁連山不斷向西擴充套件,觸及西域漢朝故地,這些地方的高昌、龜茲等國則是西突厥勢力範圍。
西突厥自然不希望唐朝步步緊逼,加之與東邊的突厥人到底同出一源,多少有兔死狐悲,惺惺相惜的情緒。
所以和大唐之間的衝突是最為直接的,那麼處於兩國之間薛延陀這個第三方強大勢力便顯得舉足輕重,成為雙方爭取的關鍵。
如果薛延陀能倒向那一方,必然會實力大增,至少會處於有利地位。
所以都會加強對薛延陀的拉攏,至少要探查真珠可汗的想法,以及薛延陀的動向。
正是因此,此番可汗壽辰才會顯得如此特殊,如此重要。(未完待續。。)
第一八四章 憤怒的結社率
薛延陀舉足輕重,出使便任重道遠。
想想謝逸便覺得壓力山大,而且還得時刻擔心安全問題。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種話應該只存在於戲文之中,萬一夷男起了反心,薛延陀再不願臣服於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