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某嘉浣��ㄑ秩嵩諛冢�際欽庋�氳摹:芸歟�醣婦土�氳椒�簿�車氖慮榱耍�緩螅�醣婦頭⑾至宋侍狻�
俘虜來自三處:歌田良軍隊、津澤宮軍隊和池帶軍隊。那個時候,岡崎軍隊已經被歌田良軍隊殺光了。一百多名俘虜,抓的時間有先後,來處也不一樣,就後果一樣,都絕食而亡。如果說這天底下出現了一名仁德之君,無論軍民,都甘願為之赴死,劉備是相信的。但是,如果說島國的家族首領全部都是仁德之君,所有百姓都願意為各自的首領而亡,那劉備就不相信了。
這個問題,是屬於政治家的問題。閻柔只能算是軍事家那一類的人才。只有劉備才算政治家。因而。這個問題最終被劉備所發現。劉備知道,一定有一種別的什麼原因,這才促使津澤宮百姓罷種的。而那樣的原因,多半出自一種信仰,一種宗教,或者是民間習俗。
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派三鬥去了解一下,就能知道了。
找到了問題所在,就能夠對症下藥。三鬥奉命前往,一瞭解,還真是。就是一種信仰。那種信仰,具體的說,是說不清楚的。大致上,就跟相信菩薩的信仰差不多吧。
對於島國的信仰,讀者不熟悉,嘿嘿,其實作者也不熟悉。還是按照相信觀音菩薩的信仰去理解比較容易。某個地方的百姓都相信觀音菩薩,這本身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然後,全體百姓因為相信觀音菩薩而反對統治者了,問題不來了,但還不能說,百姓錯了,或者觀音菩薩錯了。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按照傳統的說法,就是堵與疏。堵,就是把反對統治者的百姓抓起來殺了。這樣的辦法,在大漢通常是行得通的。大漢百姓普遍都比較珍惜生命。因為怕死,他們就屈從於統治者了。但是,這種堵的辦法在島國卻行不通。島國這樣地方太不發達、太落後了。島國的百姓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可以說人人都不怕死。不僅不怕死。而且什麼都不怕。你一刀砍去,他不怕死,引頸受戮,這還不算很痛苦。絕食而亡,那就痛苦了。那一百多俘虜只是普通士兵的身份,但他們全部都願意承受絕食的痛苦,最後奔赴了死亡。
疏,在島國這裡,不是辦法之一,而是唯一辦法。疏的意思,就是順著來。找準症節所在,把疙瘩解開。如果全體百姓因為相信觀音菩薩而反對統治者,那就去了解觀音菩薩具體是怎麼說的,統治者具體在哪些方面與觀音菩薩所說的不一致。
任何宗教、任何信仰,都有類似於懺悔的部分。宗教、信仰,都是勸人向善的,因而就一定會有不善的人怎樣做才能變善的教義。現在,統治者在某此方面不善了,那就直接按照教義,變善就行了。找準症節之後,就這麼簡單。
費了一點功夫,放下一些姿態,最終。還算是順利地解決了津澤宮大陸全體百姓罷種的問題。這種疏的辦法,很多人都知道,並且多數人都認為效果是好的,但去並不是多數人能夠做到的。疏比堵費力費心,而且往往還會與自身的尊嚴發生衝突。多數人都認為,尊嚴是不可侵犯的,士可殺不可辱。假如要他磕一個頭,就能解決問題的話,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磕的。要他磕頭,比要殺了他更加嚴重;多次要他磕頭,他很可能會殺了你。這就是大多數正常人的表現。
劉備當然是正常的。劉備是不尋常。古有韓信甘受跨下之辱,而韓信是什麼型別的人,僅僅屬於軍事家。劉備呢?劉備則是政治家。在忍辱負重這方面,政治家永遠比軍事家更強。並且,劉備還不僅僅“是”政治家,劉備實際上是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劉備並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甘願忍受一時之辱”這種低階層次,劉備早已達到了“為他人著想、為百姓著想”的高層次。
於是,為了符合島國信仰的規矩,劉備承受了一些侮辱。但後果卻是相反的。劉備的文臣武將,為此而深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