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拒絕了。韓當又建議,派哨騎跟隨劉繇大軍。待其宿營之後,晚上劫營。同樣被孫策拒絕了。

孫策這邊略微等了等。待劉繇撤離之後,也拔營出動,往壽春城,與周瑜會合去了。

……

孫策就像是做夢一樣,從一個相當於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浪子,變成了擁有城池的主人。孫策滿足了嗎?這個問題並沒有產生。如果產生了這樣的問題,本著英雄人物的一貫作風,肯定是回答,不滿足。英雄,怎麼可以滿足於這麼一點點的小成就呢?

實際上,所謂英雄。並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是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是否滿足這樣的問題並沒有產生,也幸好沒有產生,否則,孫策極有可能會選擇滿足。

孫策選擇滿足的依據在於,孫策沒有追擊劉繇。這說明孫策極為看中既有的利益。孫策不希望好不容易聚集到的七千士兵,因為某種不確定的因素而土崩瓦解。按照孫策的這種行為,往下推測,那麼,孫策在壽春會合周瑜之後,就應該整頓地方,操練軍隊。短時間內,是不會出徵的了。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樣發展。當孫策到了壽春之後,看到了壽春這邊又得了一萬士卒。如此好事,孫策竟沒有覺得有什麼欣喜。原因就是,這一萬士卒是周瑜得來的。

最開始,孫策就只有一百來人。是周瑜招募的三千士兵。三千變七千,增兵四千,是打出來的。那一仗的主要立功者,是蔣欽和周泰。而蔣欽和周泰與周瑜不同,這二人沒有讓孫策感到一絲壓力。因而,在孫策的心裡,就將增加四千兵的這一部分成績算到了自己的頭上。四千,總算是多於前面的三千了。孫策覺得可以籲一口長氣了。那知,轉眼間,周瑜又弄到了一萬。

孫策與周瑜的感情是沒有裂痕的。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但是,兄弟之間,還是存在比學趕幫超的。誰也不會說孫策的功勞小了,連周瑜也不會說。但只要周瑜看孫策一眼,孫策就心虛,就覺得周瑜在說。下面的武將,如果看周瑜的時候,眼光裡帶著崇敬之色,孫策就不會舒服。

這就來了一位。陳武,子烈,廬江松滋人。壽春守將。早年是周瑜的熟人。其人身長七尺。偉岸挺拔,面板泛黃,眼睛微赤,與常人有些差異。這個人,看周瑜的眼神就帶著崇敬之色。

因而,孫策的大政方針一下子就變了。孫策見了陳武之後,略微說了些廢話,然後就拜陳武為校尉,令其擔任先鋒,直下建業。又令大軍速備糧草,隨後跟上。一場對劉繇的追擊戰,就這麼拉開了序幕。

……

周瑜道:“附近廣陵郡,隱居有一人。此人姓張,名紘,字子綱。與前面說過的張昭並稱江東二張,同為不世之大才。大軍備糧,尚有一日功夫,何不前往聘之。”孫策採納了周瑜的建議,帶了從人,備好禮物,親自走了一趟廣陵。

然而,進了廣陵城之後,孫策一打聽,居然沒有聽說過有叫張紘的。孫策在城內一轉悠,瞧見一家學館。猜想張紘化名開了學館也說不定,於是就去求見學館的先生。學館先生一出,孫策大失所望。一眼看去,那先生七十有餘,也許八十不足。早已是風燭殘年。如此之人,又怎能隨軍呢。孫策當時根本就沒有說出聘請的話。

孫策回了壽春。周瑜過來問情況。孫策說,那張紘不肯來。周瑜寬慰道:“有才之人,必定有志。兄長目前成就尚小。假以時日,再去延請,必定成功。”孫策心道,等我成就大了,那張紘是否還活著都說不一定呢。

隨後,整軍已畢,大軍剋日出發。南下建業、曲阿。

……

孫策軍隊前日一走,第二日,田蘭就走了壽春。一進壽春,田蘭發覺,這怎麼是一座空城。當然,不是說沒有人,而是說無人管理。田蘭發了個安民告示,又整頓了一下城了的秩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