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諸大臣去都堂時,吳敏在玉華閣看好時機,上前一步攔住聖駕:“請陛下稍停片刻!”
徽宗面露訝異,正要發火,又見吳敏面色嚴肅,似有要事上奏,便回頭示意群臣止步,想聽聽這個學士院的代理長官要說些什麼。
吳敏直截了當地問:“陛下,金人毀盟,將如何措置?”
徽宗一聽又是這事,幾乎要暈。他嘆了口氣,以手抹額道:“事已至此,朕六神無主,已無良策。”說罷,示意侍從抬起軟轎就走。
吳敏這時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見徽宗到現在還不說真心話,便不依不饒,跟隨眾人來到都堂,大聲道:“朝廷欲棄京師不守,將祖宗一百年基業拱手讓與金人,這是何道理?果真如此,臣即便死,也不奉詔!”
這一聲喊,喚起了大部分人的不滿情緒,大臣們紛紛響應,都說朝廷此時不應向東南奔逃。
吳敏趁勢進言道:“以臣之見,京師士庶聞知金人南下,人情震動。陛下若走掉,則局面不可收拾。京城中人,有的想跑,有的想固守,還有的想趁機倡亂。此三類人共處一城,京師必破無疑!”
徽宗被他說的一怔,連忙問如何可解。
……好,只要你不恥下問就好!吳敏就按原計劃來了一番說詞。
他不慌不忙地述說了幾天前的一個夢,夢中所見大水、山丘、大佛等異象,分別對應皇帝、太子和金人。徽宗聽得入神,憂慮之情減緩了許多。
吳敏見時機成熟,就提出了最要害的問題:“陛下定計巡幸東南,臣不敢勸阻,然而萬一京師守不住,必將危及此次巡幸。如此,陛下將如何應付?”
徽宗怕的就是這樣的結局,便脫口而出:“朕之憂慮,正在於此。”
吳敏接著說:“陛下若使守京師者具備至尊之威權,則京師守禦必固。京師守衛既固,陛下則可安心巡幸。”他漸漸把話題引到太子身上,暗示只要將太子推上臺,目前兇險的局面立即就可扭轉。徽宗受到吳敏思路的啟迪,也覺得事情也還有可為,情緒漸漸高了起來。
吳敏推斷,金朝大軍離汴京還有十日路程,因此向徽宗提出,須在三日之內物色好守城人選。他說:“若陛下早定計,則中原今後數百年不為狄夷所有。若不能定計,則中原自此淪陷。百年之運,就在陛下手中。”
安徽宗對他這個建議大為嘉許,吳敏就趁機提出:“太常李綱機智剛正,忠義許國,才堪大用。他自稱有守城奇謀、定國妙計,望陛下予以召見。”
徽宗一聽,喜出望外,馬上同意召見李綱,下詔讓李綱明日一早隨著宰執大臣,到文字外庫等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國難當頭時的奮勇登場(8)
李綱接旨後,大為振奮,當即*露出左臂,刺血寫了一封奏疏。
這封奏疏,主旨是勸徽宗不要急於逃跑,要有抗敵的決心。李綱寫道:今日御敵之策有三:上策為親征,中策為堅守,下策是避狄而走。若按下策辦,雖可解一時之急,但危害甚大。若棄宮室、社稷、百官、萬民而去,就等於將中原委之豺虎,大勢一去不可復振。恐怕局面將朝行而夕亂,雖命太子監國,也於事無補。
在奏疏的後半部分,李綱也談到了要給太子以正式名號(實際上就是敦促徽宗傳位給太子)。李綱說,以本朝和唐的舊例,皇帝巡幸,則皇太子監國,這沒有問題。但這只是和平時期的禮法。現在大敵人當前,天下震動,國家存亡在一線之間,又怎麼能用平時的禮法?太子若以監國身份領導軍民去禦敵,名分不正。要是他事事都請示你,那還有什麼權威可言?要是他事事都自己說了算,又是大不孝。這樣尷尬的身份,何以號召天下,何以率領豪傑以死抗敵?成功的機會怎會有萬分之一?
然後李綱對徽宗使用了激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