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早已經安排好了沿途驛站的迎送事宜,也真難為他了,二十萬大軍的軍食、馬料、宿營等幾乎沒有任何耽擱和缺少的,物資之大,安排之繁雜哪怕李治只是稍稍感受都感到毛皮發麻,所幸歷經一番歸程,終於到了長安郊野一灞橋。

柳通“留”古人送別親友常常在以灞橋折柳以表一種惜別之情。

古人的別離多數是哀傷的,因為交通困難,因為音信少有,有時候一朝的別離有可能就是永訣,令人黯然神傷。因此,“多情自古傷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成了略顯悲傷的婉約之音!

送別時候折柳,其實是從漢朝開始的,到唐朝的時候格外盛行。

送行的別離之苦,就用這依依楊柳來承載。

“灞橋楊柳岸”也就成了愁苦之地,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格外的哀傷、悽婉!

灞橋脈脈水,柳上融融月,耳畔嫋嫋音,心中依依情……這種哀傷往往入骨猛、痛入心扉,有時候真讓人無法擺脫,不過今日的灞橋註定將失去他一貫略顯灰暗的顏色。

時當清晨,朝陽初升,金光透過厚厚的雲層,濛濛般射下來,李治端坐在皇車上遙望十里外的灞橋,旌旗招展,竟隱隱間有鐘鼓聲大作。

李治自從上戰場來,這算是第二次遇到郊迎大禮,不過如今是九五之尊,不像從遼東歸來那般禮儀都大大簡化,在如今的大唐,這種帶有古風的郊迎禮儀已經很少了,且大唐算得上名號的宗師、大臣、權貴都已經出迎數十里,可謂是隆重之極的郊迎,思來想去怕也只有自己一人能夠消受了。

此時的灞橋因為春水豐盈,清清幽幽的,兩岸柳條依依,李治正在凝神遠望,幕然間便見一輛華蓋輕車正停在灞橋楊柳旁,六尺傘蓋下站立數人,當先的便是一個一身華貴的少婦,身後也是錦衣高著的幾個動人之極的芳華女子,此時略帶涼意的晨風輕輕吹來,那眉目如畫的年輕少婦衣袂飄飄,少婦一頭烏黑的三千青絲,挽了個飛雲髻,髻上簪著一支珠huā的簪子,上面垂著紫色的流蘇,此時流蘇伴著清風搖搖曳曳的,站在那兒,端莊高貴,文靜優雅的纖塵不染,滿臉都是溫柔,滿身盡是秀氣!

李治相隔深遠雖然目力驚人”但還是朦朦朧朧的,不過也看得清爽,心下已然明白來者是誰,不禁指著前方楊柳下俏立的佳人對身旁的眾文武大臣們高聲炫耀:“朕託天之幸此生能得此佳麗,視之如寶,眾愛卿以為如何?”

蕭陵哈哈大笑:“噢呀,陛下真是好眼力”這麼老遠就看到了!我來看看,喲,那不是咱家碎妹子嘛,唉,奇了怪了”怎麼具到大哥不僅不歡喜,還張牙舞爪的。”此時車馬已經駛近了,雙方都能看到彼此,蕭陵見到蕭淑然馬上朝自家妹子揮手,卻沒想蕭淑然很不甩的衝哥哥蕭陵做了一個鬼臉,讓蕭陵一陣尷尬。

季治也看到了蕭淑然”這丫頭今天穿著淡絳紗衫,盈盈十六七年紀的樣子,此時看向他正似笑非笑的”一臉精靈頑皮的神氣,鵝蛋臉上眼珠靈動,一股動人氣韻油然而生,看的李治食指大動。

此情此景,讓李治恍然如夢,自己不過是個十六歲的少年,重生大唐,創天下會,與眾兄弟角著皇位,練兵,遠征遼東,其後登基稱帝,再然後就是新帝上任三把火,到如今滅吐蕃而回,這算走到了人生的顛峰了嗎?

此時車駕已然駛近,一陣悠揚的編鐘清脆渾厚的鐘聲幕然間繚繞不絕,一見到李治的八馬皇車皿野官員百姓頓時雷鳴般雀躍歡呼。

“大唐萬歲,陛下萬歲!”

“盛世大唐,君臨天下!”

漢家江山,永世長存飛”數十萬人的呼嘯聲浪席捲了灞橋平原兩岸。

當李治的車駕過了灞橋時,兩邊的夾道觀看的人群怕是已有數十萬,不知誰安排的,一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