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菸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普陀山是國務院批公佈的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aaa***國家旅遊區,全國文明山、衛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ooo國家示範區。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於舟山市。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普陀山三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三寶: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蹟、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聲、朝陽湧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等。大多名勝古蹟,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它們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菸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仰。”普陀山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蹟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蹟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o6庵、139茅蓬,第一佛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o)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唐鹹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於潮音洞登岸,留佛像於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展很快。宋幹德五年(公元967),趙匡遺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o8o),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山上7oo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淨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