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0日於北京

03·治療

中醫文化隨筆03·治療

關於治病,內經中有這樣的說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大意是說,聖人治療疾病時,重在教人注重養生和預防疾病的發生,使身體的機能保持穩定而不混亂。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再用藥物進行治療,身體機能已經混亂了再進行治療,就像口渴之後才掘井一樣,臨上戰場才想到鑄造武器一樣,不就晚了嗎?

這說明了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那麼,如何才能真正預防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關於這個道理,我們在上一篇中已經提到了。這說明了恬淡虛無和精神內守是保持正氣、預防疾病的重要修心原則,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有體內正氣充足,才能抵擋住“邪氣”的干擾和侵犯。

如何培養自己的正氣呢?《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大意是說,對於蒼天之氣(大自然界),我們效仿它的清淨,情志、志向就保持正常穩定。順從它,體內的正氣就牢固。即便有賊邪入侵,也不能傷害我們。這是因為我們保持了與大自然的和諧。所以,聖人內守自己的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領悟著大自然的奧妙。

那麼什麼是“蒼天之氣清淨”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大意是說,大自然存在著一種自然的大道,容不得一絲一毫邪氣,光大而顯明;隱含著高尚的道德而健運不止,故能夠持久永恆。例如太陽,默默無聞、自然而持久地照耀長養萬物卻從來沒有居功自傲過,古往今來,一直如此,不停地運轉而永恆。我們所效仿和隨順的就是這樣的品格。

那麼如何才能夠精神內守呢?難道是每天什麼也不做才叫精神內守嗎?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大意是說,要保持精神的正常穩定,就需保持體內陰陽的平衡,處事則應中道。如果陰陽不平衡,不能互相之間很好地牽制,就會耗損人體的精氣。

例如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經常自卑多慮,不能自信而樂觀地行為處事,也就是沒有做到“陰平”,那麼他可能就因為自卑多慮而傷害自己的身體,因為“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思則氣結,恐則氣下,憂(悲)則氣消。一個性格偏於外向的人,張揚自己而不謙虛,好發脾氣而沒有節制,那麼仍然會因此而傷害自己的身體,因為中醫認為“喜傷心”,“怒傷肝”,喜則氣緩,怒則氣上,都在耗散自己體內的精氣。所以,我們應該保持情緒的穩定,克服性格上的偏頗,中道處事,努力做到謙虛而不低沉,積極而不亢奮,“陰平陽秘”。

2006年10月12日於北京 電子書 分享網站

04·藥物

中醫文化隨筆04·藥物

關於藥物,《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意是說,用藥物治療疾病,如果這種藥物有大毒,那麼身體一般只能治療到六分愈,否則身體就因中毒而吃不消了;而一般毒性的藥物只能治療到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