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不過三萬人,人數只有進攻華東的國民黨軍隊的四分之一。蔣介石非常樂觀,認為三個月可以攻佔蘇皖解放區。湯恩伯氣勢洶洶地發動進攻。面對強敵,粟裕一反常規,沒有向北撤退。他說:“北邊走不脫,南邊走得脫。”北邊有敵軍重兵部署,南邊是國統區。蔣介石料想粟裕不會往南走,但粟裕偏要往南衝。他說:“蘇中是我抗日根據地,到那裡如果打不贏,到哪裡都打不贏。”毛澤東極為讚賞粟裕這種霸蠻與靈泛相結合的戰法。
粟裕把初戰突破口選擇在江都至如皋一線。這不是轉移撤退,而是迎擊進犯之敵。中共傳統的戰法是“誘敵深入”,但粟裕卻把戰場擺在蘇中根據地前沿。一反常規的出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仗是宣家堡、泰興之戰。負責圍攻蘇中的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李默庵是湖南長沙人,和粟裕這個老鄉有過交鋒,深知粟裕很難對付,主張穩步前進。
戰鬥打響後,國民黨三個師一個旅兵分三路,向華中野戰軍大本營海安壓來,拉開架勢要和粟裕拼消耗。
粟裕在指揮部作戰圖前把手一揮,說:“恕不奉陪,我們專打一路!”粟裕要打的是李天霞的整編第八十三師。這個師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新美械裝備,美國教官訓練,抗戰後期作為遠征軍到過緬甸作戰,戰鬥力較強。粟裕首戰蔣介石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對付這樣的敵人能否取勝,毛澤東極為關注。
李天霞仗著本師機械化程度高,大膽全線推進。他萬沒有想到,粟裕是看誰最厲害就打誰。粟裕對將領們說:“敵人十二萬人進攻我們三萬人,是四打一,我們三萬人打他一個師,不就是六打一?六打一還打不贏,那不是沒出息了?”
李天霞遭到粟裕進攻時,不以為然。李默庵打電話詢問情況,他滿不在乎地說:“一小股###。這是毛澤東的老套路,敵駐我擾嘛,他們在騷擾我們,不足害怕。”李默庵提醒他:“粟裕用兵難以捉摸,要當心啦。” 李默庵倒是說中了,粟裕很快發動了總攻擊,激戰一晝夜,攻破了宣家堡和泰興,殲滅敵軍三千人,整整兩個團和兩個營。
這一仗顯示了粟裕用兵的最大特點。張震後來評價粟裕的用兵:“深思熟慮,機斷專行,出奇謀,用奇兵,建奇功。”
李默庵得知粟裕的主力在泰興和宣家堡地區,立即調動三個師兩個旅,兵分三路,企圖在如皋和黃橋之間夾擊華野主力。
霸蠻和靈泛,湖南人的兩個法寶(3)
粟裕一眼就看穿了李默庵的作戰意圖。他佈置疑兵,要第六師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殲泰興城內的殘敵,造成華野主力仍在宣泰地區的假象,誘使東面的敵人無所顧忌地進犯如皋。
粟裕部隊的特點是“打得、跑得、餓得”,激戰兩晝夜以後,又急行軍一百幾十裡,趕到預定作戰區域,發起攻擊,打響了第二仗。
又是四天四夜激戰,華野殲敵一萬多人,生俘少將旅長鬍坤以下六千多人。粟裕實現了第二次作戰的目標,命令部隊撤離如皋縣城。
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兩戰兩敗,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作戰檢討會。華東國民黨軍隊主帥換人。陳誠從南京趕到南通,給受挫的蔣軍打氣;湯恩伯坐鎮南通指揮,白崇禧也趕到徐州督戰,調集第二梯隊六個旅分路合擊蘇中重鎮海安。
強敵迎面壓來,粟裕沉著地提出初步作戰方案:第一師和第六師集結在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第七縱隊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
華野第七縱隊這一路,僅用三千多兵力,抗擊五萬多蔣軍的輪番進攻,以傷亡兩百多人的代價,殺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