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比積極的仁(忠)更重要。

*

己之甚欲,也勿施於人。這才是完全、徹底也更重要的“恕”。

*

既然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那我們憑什麼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孟子認為,就看他有沒有“不忍之心”。

【貳拾】

仁是境界的追求,義是行為的準則。

*

義,是一把刀劍,而且是雙刃劍。對別人,也對自己;殺壞人,也可能傷好人。

*

講“忠義”,往往不問是非;講“俠義”,往往不守法制。

*

人類之所以要有道德,要有正義,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幸福,而且是每個人、所有人、一切人的幸福。因此,但凡違反人性的,便一定是“偽道德”。

*

正義有如真理,並不一定就掌握在誰手裡,任何人都沒有“專利權”和“獨佔權”。

*

真理與真理,正義與正義,有時候也是會衝突的。

【貳拾壹】

真實而自由地活著,是每個生命體同等擁有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剝奪,也沒有資格去嘲笑。

*

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言論,也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高明。

*

任何人都不能以己之長笑人之短,不能以一種自由嘲笑另一種自由,以一種真實嘲笑另一種真實。

*

只要主張真實和自由,就一定會主張寬容。因為沒有寬容,就沒有自由。

*

以理殺人,用道德殺人,並不比用刀子殺人溫柔。所謂“拿起筆,做刀槍”,除非是面對強權,否則是很恐怖的。

【貳拾貳】

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

*

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可以“學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可以“弘揚繼承”,但不要“全盤照搬”。

*

傳統社會是宗法社會,現代社會是憲法社會。宗法社會的人,是“臣民”;憲法社會的人,是“公民”。公民是個體,臣民是群體;公民是獨立的,臣民是依附的;公民受憲法保護,臣民受宗法制約;公民與公民是平等的,臣民與君主是不平等的。

*

拒絕和說“不”,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

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根本區別,就在*。沒有*,就沒有法治。沒有*,也就沒有*。

*

沒有*,就什麼都談不上。所以,傳統社會雖然也講“以人為本”,卻只有“民本”,沒有“人本”;或只有“民本”,沒有“*”。

*

民本是“為民做主”,*是“人民做主”。為民做主,做主的還是君,所以是“君主”,即“主權在君”。人民做主,做主的是民,所以是“*”,即“主權在民”。

*

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人事;西方人講科學,中國人講道德。所以,西方哲學是“物理學之後”,中國哲學是“倫理學之後”。

*

我們在繼承思想文化遺產的時候,必須兼顧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這樣才能蕩起雙槳,駛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