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醜的意思)”;“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極性的事物,都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正就沒有負;沒有錯就沒有對;沒有陰就沒有陽;無彼就無此。老子透徹的認識到美是由於醜(惡)的存在,才顯出美的極性觀念,沒有醜就不存在美。如果人人都具佛的三十二種相好,就沒有三十二相好之說,三十二種相好是相對我們眾生不具備這種相好的“惡”才顯出來的。人人都像雷鋒一樣公; 而忘私,就顯不出學雷鋒的必要。之所以人們都崇敬雷鋒,就是人們還不具備雷鋒的品質的原因。下邊的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都是同一屬性。後邊; 還要講到寵辱、清濁、直枉、剛; 柔、損益、靜躁、雄雌、親疏、正奇、牝牡、智愚、善夭等等,都是極性相待的屬性,都是極性的事物。

這一章專門介紹極性相對事物的觀念,叫你認識這些極性的觀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這個美是你頭腦裡的一種極性觀念,由於我們的“軟體”上早就形成了極性的識念,也就是你的心識中已經有一個美的觀念,你的那個美的觀念是哪裡來的呢?正是你的識念分別出來的結果。誰叫你分別的呢?這就涉及到主客形成的演變過程,由本源主客合一的狀態,樸散為器產生了極性的器世界和極性的思維方式。佛學上就是“無明”的緣起,從如來藏產生了“無明”,形成了第八識,再由此演化出第七識,第七識就指揮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進行分別,故第六識(意識)就起分別的作用。那你為什麼分別呢?因為我們已經到極性的世界了, 失去了主客合一的本源狀態,形成了主客分離的極性思維的結果。極性的美醜、善惡就是極性思維分別產生的極性事物。

極性思維的機制很深,先由非極性“如來藏”究竟一相,“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於是在八識中形成見分和相分,繼而在七識中極化為能、所,在六識中極化為主、客。佛學上稱為三細六粗的演化過程,或極化過程。老子把這種極化的演化過程,共同的特點; 表達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極化的過程,共同的特點是把本無差別的“不二”一相的“道; ”因“無明”妄動的; “自心取自心”,極化為二相。因“妄心不了法界一相”,就迷惑在見與相、能與所、主與客的對立中互相攀緣分別,於是心生種種法生。反過來由自心分別極化的外界事物反饋又形成極性的差別觀念,故法生種種心生。原本妄心(見分、能觀、主觀)和妄境(相分、所觀、客觀)“起無先後”互依互存,但究其根源,“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心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實無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明白了極性思維產生的深層次機制,對老子表達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損益”、“剛柔”等一切極性事物的論述,就會迎刃而解。下面我們仍按主客分立的習慣來闡述事物的極性關係,以便於理解。

“有無相生”,什麼是有無相生?沒有“有”就沒有“無”。有了“無”才有了“有”;反過來,有了“無”才顯出“有”,這就是“有無相生”。大家知道非極性不存在相生相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