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諷刺的是,回過頭來,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時候,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安慰皇上。

也就是說,他自個兒都知道這是扯淡。

一番大話都能賺來這許多好處,更別說若是劉若宰能真正做到並且取得一定進展了。

到時候他簡在帝心,想不升官兒都難。劉若宰不是官迷,但是他極其渴望升官兒,因為官兒越大,他便是越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他劉若宰的名聲,也將響徹整個大明,所有人都知道,他為大明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使得整個蒙古都臣服於大明的腳下!

劉若宰僅僅是想到此處,便是忍不住一陣陣的戰慄,渾身都起了一層細細的疙瘩,一顆心砰砰亂跳,連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

董策提出了一個他實在是無法拒絕的建議。

董策也沒有再說,只是在那裡安靜的垂手站著。他知道,自己說的這一番話太過震撼,自己的這個計劃,太過於大膽,而造成的後果,又是太過於巨大沉重,可能到了讓人無法擔負的程度。

所以這個時候,什麼也不必說,什麼也需要說,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反而起到反面效果。

劉若宰不傻,是能夠想清楚這個的。

只是若此時能看到董策的眼睛的話,就會發現,其中閃爍的是對權力的渴望和野心的光芒。

劉若宰心中天人交戰,而董策心中也是一陣陣的澎湃激動,這些時日的精心謀劃,終於在今日基本達成。只要是劉若宰點頭,自己面前便是開啟了一扇上面寫著‘青雲直上’的大門。

沒錯兒,這就是他的計劃。

在想到多爾袞要帶兵去收服林丹汗餘孽的時候,董策便是想到了這一點——建奴做得,我們為何做不得?

但是他也很清楚,以自己的實力,自己的地位,根本是做不來這個的。別的不說,他連上奏的權力都沒有,都不能引起皇帝甚至是某個朝廷要員的注意。而且朝中沒有關係,沒有後臺,誰知道他是個屁?就算是奏摺遞上去,也是會被別人據為己有,把好處給吞嘍!

那就必須得找一個有分量,說話管事兒,能夠直達天聽的人物。

董策認識的所有有這個能力的人裡頭,面前這位是最好的選擇。

兩人已經有了一定的交情,而且經過這件事之後,交情肯定會更進一步,或者更確切的表達是——由於劉若宰認識到了董策的真正能力,因此會對他更加的看重。有私交,有器重,董策還能再求什麼?

董策很清楚,自己這麼做了之後,上奏的是劉若宰,具體執行的是劉若宰,可能他到時候就是跟著去做而已。絕大部分的好處都被劉若宰拿走了,而除非是劉若宰願意,否則別人也不會知道是他發起的這個提議。

但是董策相信劉若宰的人品——他既然吃了肉,定然是會給自己一口湯喝的。

這就已經足夠了。

董策不是不想吃肉,而是沒那麼大的胃口,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喝口湯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而若是硬要吃肉,怕是唯一的結局便是把自己給噎死。

劉若宰拿大頭,自己拿小頭,何樂而不為呢?總比這個主意爛在心裡沒法子執行的要好。

而且他清楚劉若宰的為人,自己這一次帶給他這麼大的好處,他便是嘴上不說,心裡也是感激。劉若宰官兒做得越大,對自己的提攜幫助也就越大,所以說,幫他其實就是幫自己。

這便是小人物的悲哀,自己雖然有想法,有能力,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只能透過別人。而這樣一來,大部分好處就被別人給拿走了。

就像是後世某個發明家發明了一項專利,但是自己沒能力投產,只能去拉那些有足夠資金實力的人投產。技術雖然是他的,但是人家投的產,到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