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明帝國的遼東地區佔不到任何便宜了,所以他們現在抽身,足以讓自身的損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被大明帝國禮部拖沓的辦事效率折磨的有些崩潰的法國大使勒科夫也支援這個折中方案,因為他擔心大明帝國趁機越過鴨綠江,讓席捲整個遼東的戰爭波及到朝鮮半島。同樣的理由,錫蘭也支援這個折中方案,因為錫蘭國內已經對叛軍的糟糕表現失望透頂,他們也只能寄託於盡快穩住局勢,來保住朝鮮半島的“特殊地位”。
當然,德國和美國也非常贊同這個提議,所以剩下一個不願意看到遼東戰爭大明帝國獲勝的莫斯科公國,也最終獨木難支,宣佈退出了這場和平談判。
所以在一天之後,大明帝國單方面與日本當局簽署了一個《遼東地區戰爭停止備忘錄》,明確規定了大明帝國放棄越過鴨綠江的作戰企圖,而日軍則必須全部退回到鴨綠江以東地區,讓出大明帝國國土。這個備忘錄簽訂之後,就立刻昭告天下,那個時候葉赫郝連才知道,自己被全世界的國家,出賣了。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知道,時間在每一個角落裡都是不停的前行的。所以在大明帝國的部隊南下,佔領遼陽還有鞍山的同時;在葉赫郝連還有託德爾泰定下計劃,向東北撤退返回吉林的同時;在日本人急急忙忙向鴨綠江邊撤退,並且急著構築鴨綠江防線的同時;在《遼東地區戰爭停止備忘錄》在大明帝國的京師反覆討論,最終在幾個國家的監督下籤訂的同時……還有很多事情正在發生著。
發生的這些事情其實也並沒有想象中的複雜,這些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當然耐不住自己的寂寞。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在大明帝國趁著奉天城內亂奪回這座城池的前一天晚上,一個叫做葉赫郝哲的“大金國太子”,帶著隨從逃出了這座本來應該由他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城市。
這個葉赫郝哲當天夜裡逃跑的方向,比他那個南下本溪的老爹葉赫郝連聰明的多——他直接逃向了撫順,從那裡乘上了一列剛剛進站的列車,馬不停蹄的向金國的“首都”長春狂奔而去。這位選擇正確的太子殿下,比他的父親早了很多天就到達了長春,並且趁著滿朝文武都不在的機會,奪取了長春的控制權。
然後,葉赫郝哲這個原本可能真的不會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自己足跡的太子殿下,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選擇:他成立了一個新的朝廷,宣佈他那個還沒死的老爹為金國太上皇,並且親自主持長春朝政!
於是葉赫郝連選擇北竄吉林的方案,遇到了另一個攔路虎:即便是他僥倖逃回了長春,他還要面對長春城內自己兒子的抵抗。這一回葉赫郝連嚐到了大明帝國皇帝的滋味:大明帝國叫金國為叛軍,他也不得不叫自己的兒子為叛軍了……
更可悲的是,大明帝國的皇帝雖然因為遼東叛亂而震怒,卻沒有葉赫郝連此時此刻這樣的悲痛傷心:畢竟造大明帝國反的不是大明帝國皇帝陛下的親兒子,可造葉赫郝連反的,卻是一個叫葉赫郝哲的太子!
可惜的是,我們都知道,時間在每一個角落裡都是不停的前行的。所以在葉赫郝哲發動兵變,奪取了葉赫郝連在長春的根基的時候,大明帝國的新軍將領們,也沒有停下他們前進的腳步。郭興,這個平日裡名不見經傳的新1集團軍第2軍的軍長,指揮他的部隊只用了三次猛攻,就奪下了距離奉天城並不遙遠的撫順城。
而這位戰功不如張建軍顯赫,地位沒有楊子楨高,在新軍內並不如何耀眼的少將軍長,因為要為自己的司令官王珏壯聲勢,一口氣沿著鐵路線,推進到了清原,才停下了自己冒進的腳步。清原這個託德爾泰原本希望奪取的重要地區,就在託德爾泰還沒有到達新賓的時候,就已經插上了大明帝國的王旗。
所以說,葉赫郝連還有託德爾泰兩個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