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一邊就只能提醒前線的部隊在撤退前炸燬重要的設施還有物資了。
“山口次郎先生,作為已經將軍,我已經盡力挽救我的部隊了。這場戰爭並不是我個人指揮的過失,而是明軍太過強大的必然結果。”他看著地圖,開口說了這樣的話,也不知道是在為自己開脫,還是有著其他的目的。
山口次郎站在那裡也不開口,等著宮本有仁繼續往下說去,果然宮本自顧自的繼續自己的說辭,似乎根本不在意山口究竟回不回答。他停頓了一瞬間,就接著說道:“不過作為大日本帝國的軍人,我不會推卸責任……”
他說完之後就閉上了嘴巴,然後默默的看著地圖,彷彿已經失去了靈魂一般。現如今已經搬遷到順川的司令部裡,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日本已經陷入到非常不利的局面了,因為朝鮮對於日本來說至關重要的北部礦區,如今已經註定要落到明軍的手中了。
失去了這些稀有金屬礦石,日本國內原本就並不十分強大的冶金能力,將又要下降至少三成。這對於已經失去了遼東鞍山礦石補給的日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讓中日兩國之間的工業差距拉開了更大的差距。
然而這些都是未來的困局,現在看來尚且遙遠……目前日本面臨的問題更加棘手一些——誰來阻止正在日軍後面,飛速南下的明軍裝甲部隊呢?(未完待續。)
343龐大的艦隊
比起陸地上,要依賴鐵路機動的大口徑列車炮來說,海軍在沿岸地區的威懾能力,要提高上至少數個級別。這些裝備著大口徑火炮的戰艦,對於海岸線附近目標的打擊能力,簡直高得可怕。
大明帝國的北海水師艦隊,在戰鬥開始之後,也就是對日宣戰之後,就開到了鴨綠江出海口附近,針對日軍的沿岸目標,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性炮擊。
現如今的世界武器體系,在火炮槍械口徑上,只存在兩個不同的標準。範圍最廣,沿用最多的,是大明帝國的毫米口徑制度;不過同樣也有很多強大的國家使用源自英國的度量衡標準。
陸地上,很多國家都沿用著大明帝國標準口徑的8毫米步兵彈。包括德國奧匈帝國莫斯科公國錫蘭日本等,都使用這種口徑的彈藥。同時這些國家在火炮方面也都沿用明軍體系,包括20、30、50、75、100、150、200、300、400等口徑。
相反在海上,包括大明帝國在內的幾乎全世界海軍,都沿用著英國海軍的火炮口徑標準,包括著名的305毫米口徑,356毫米口徑,381毫米口徑等大型火炮。日本更是隱蔽的採用了410這樣的巨炮,增強其戰艦獨立作戰的攻擊能力。
大明帝國戰列艦上普遍裝備的火炮口徑是356毫米。這些主炮擁有相當巨大的破壞能力,並且可以隨著戰艦跑出20節以上的速度,支援更方便快捷。所以明軍在開戰之後,就動用了自己的戰列艦,向日軍陣地炮擊。
之所以世界海軍大部分艦炮標準都按照英國海軍的標準設計建造,主要原因就是那場爆發在直布羅陀附近的,決定未來100年海上霸權歸屬的戰爭。
英國海軍艦隊用110艘戰列艦,迎戰大明帝國遠征艦隊310艘戰船。風帆時代規模最大,跨越時間最長的一場海上戰爭打了整整3年多,最終以明軍後勤補給乏力,損失太過巨大撤退告終。
也正是這一戰,徹底斷絕了明軍對歐洲大陸的武力征服之路,創造了大英帝國海軍以多打少的輝煌勝利。這一戰之後,英國取得了對非洲大陸部分地區的殖民地統治權,開發了南美以及美洲大陸,儼然成為了世界第一軍事大國。
而最先開發出了鐵甲艦,也讓英國的海上艦隊更加強大,以至於後來研發的海軍現代化鋼鐵軍艦,世界各國都以更為先進的英國作為標杆還有範本,就連曾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