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的金制令牌在全幽州也就數得清的幾塊,只有身份極其特殊的人物才能隨身攜帶,尋常小卒一年也沒有機會看見一次。
昌平令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劉和,他有些拘謹的問道:“下官昌平令羅清,敢問公子如何稱呼?”
劉和不拿架子,語氣平和地回答:“鄙人劉和,今日特來叨擾縣尊大人一番。”
縣令一聽“劉和”兩個字,頓時臉色一變,急忙讓出道來,畢恭畢敬的請劉和入衙問話。
在幽州地面上為官,可以不知道當今天子誰誰,可以不知道當朝三公是誰,但若是不知道大公子劉和的姓名,那就無藥可救了。
劉和之名,如今在幽州早已婦孺皆知,且不說各縣茶樓酒肆之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他,便是許多州內下發的公文上也是頻頻出現劉和的名字,更加要命的是,劉和如今可是朝廷傳曉各州的正牌繡衣御史,身負監察天下官吏和民情的職責!
劉和這次要是專門前來挑毛病,昌平令羅清可就麻煩了,丟官都是小事,萬一抓起來送往薊城,掉腦袋都有可能。
來到縣衙正廳,劉和讓羅清屏退無關人員,身邊只留一個徐晃。
“羅縣令無需拘謹,本公子今日是路過昌平,順道前來探視一番,坐一會便離開。”
“公子日理萬機,能夠撥冗專門來鄙縣一趟,實在是吾等之榮幸!”
“客套的話就不用多說了。我就問你三件事,你且要想好了再回答,千萬別圖一時的面子而丟了裡子!”
劉和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平淡,卻是不怒而威,讓羅清感到有點發汗。
“第一件事,昌平今冬能否做到不凍死一人?”
“回公子話,下官雖然不才,但能保證今冬過去之後,昌平百姓不會有人凍死!”
劉和點點頭,又問:“第二件事,昌平明春青黃不接之時,能否做到不餓死一人?”
“府庫之中賑災糧已經如數備齊,若是明春沒有外來流民徙入昌平,下官有把握不讓縣內出現一具餓殍!”
“難道有流民遷入縣內,你就不給他們飯吃麼?”劉和的語氣加重,臉上露出不悅之色。
“公子息怒。下官並非這個意思,這幾年有不少外地流民是衝著薊城去的,但是走到薊縣邊上的時候就會被擋回來,因此緊鄰薊城的昌平縣便成了流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昌平雖然每年產糧富足,但這幾年屢屢受到公孫氏派兵前來騷擾,一直沒有完全恢復元氣,是以無法養活太多的流民。”
“那麼。你以為州里該如何安置這些從外州前來投靠的流民?”
“依下官愚見,州里不妨將一部分流民安置到外長城附近,讓他們跟內附的烏桓人雜居,這樣既可以解決流民問題,還可以牽制烏桓人作亂。”
“嗯,羅縣令這個建議有道理,本公子返回州里之後會向太傅大人建議此事。我要問你的第三件事是昌平百姓現在最想要什麼?”
“依下官之所見所聞,昌平百姓如今最想要的是平安穩定,最怕的是打仗和抓丁,只要太傅大人繼續留在幽州。大家就會覺得心裡有依靠,就算日子苦一點、累一點,老百姓也不會有什麼怨言。”
若是別人聽了羅清此言,或許覺得很有面子,因為劉虞在幽州果然深得民心,但劉和卻從羅清這話當中聽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幽州百姓似乎還是認劉虞,而他這位大公子雖然名聲大震,但還沒有達到定海神針那樣的效果;第二。普通民眾的生活過得依然艱辛,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好過。
跟羅清的一席談話,劉和掌握到了不少有用的情況,此時的官員與後世不同。雖然也有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伎倆,但卻要分人分地方。像昌平這樣緊鄰著薊城的縣,無論是誰出任縣令,都是在劉虞的眼皮子底下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