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地區接受朝廷的指令,但是絕大部分地區都是聽召不聽宣,根本不聽朝廷的指令,他們都聽他們自己的領主的命令,這些領主動輒良田萬頃部曲上萬,朝廷掌握在手中的土地不是荒地就是山地,有何作用?
而且百姓大多為地主佃戶和部曲,也不向朝廷納稅,江南十幾個州的賦稅尚且比不過三原縣一個縣,你想想這是什麼情況?嚴重到了什麼程度?此次南下,我走訪各地,瞭解民情,這才發現情況實在是嚴重的很,江南那其實就是國中之國。長此以往,怎麼得了?於是我便想出了在江南之地大肆購買土地和人口的想法。
高產作物的種子因為房玄齡房相的主張而沒有在江南流通,江南之地主沒有得到一顆土豆玉米和水稻的種子,他們沒得種,而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依仗,用高產作物的種子和錢財去購買他們的土地和佃戶,他們的土地太多,佃戶也不少,收入卻不高,看似光鮮。其實很多旁支都免不得挨餓受凍。所以他們肯定會願意出售土地和佃戶,這就是我最大的依仗。”
薛仁貴越聽眉頭越緊緊皺起:“蘇侯,不瞞你說,來此地之前。在下聽聞不少將軍都對蘇侯的做法頗有微辭。他們都說那些人明明都是國賊。為何不動大軍征討之?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江南全部國土,那些國土原本就是大唐的,為何大唐朝廷需要那些土地還要向他們付錢購買?民眾都是大唐之民眾。為何還要付錢購買?
很多將軍都主張對江南用兵,但是軍中很多部隊都在做準備,幾乎都要做好出徵的準備了,結果陛下一紙詔令不允許出兵,聽從蘇侯的意見和那些人做生意,談判,花錢買,大家都說蘇侯變了很多,不像過去的那個好男兒了,但是在下始終認為蘇侯不會無緣無故這樣做,所以,還請蘇侯解惑。”
蘇寧聽到了薛仁貴的話,頓時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正確的不能再正確了,這次的事情要是李二陛下沒有頂住軍方的壓力順著他們的意思出兵了,那麼極有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大唐軍方將漸漸變得不受控制,干涉政治,干涉政府行政。
比如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軍方就根本不聽政府的控制,從一八七四年臺灣危機開始,日本軍方屢屢違背政府的意願,強行對中國和盟國出兵作戰,第一次就是臺灣危機,日本軍方第一次反抗政府的命令,清政府一面出動沈葆楨統兵,一面請出了美國人英國人調停,日本政府出動了維新元老西鄉隆盛去阻止軍隊出兵臺灣,結果還是差點兒鬧出大事情。
從此之後軍隊就一發不可收拾,日俄戰爭,二二六事變,九一八事變,淞滬抗戰,長城抗戰,華北危機,一直到七七事變,所有的日本軍隊的主動挑釁的都是軍部做出的決定,九一八事變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參謀做出的決定,連關東軍司令部都不知道這件事情,就更別提日本政府了。
九一八之初,日本政府得知以後甚至強烈要求關東軍停止冒進,他們認為日本在東北的兵力實在是太少,根本不足以和中**隊相抗衡,更別提北方的蘇聯,政府害怕中國二十萬東北軍的奮力一搏,畢竟當時關東軍在東北只有兩萬人,可是軍隊不聽,張學良也被嚇住了,於是……
二二六事變以後,日本文人內閣近衛內閣原本被很多日本人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控制軍部,結果上臺一個月,近衛內閣的清新脫俗之氣就被軍部的血腥鋼刀終結了,軍部最猖狂的時期連他們最信奉的“天皇陛下”都要妥協。
蘇寧絕對不允許這種情況因為自己的出現和動作而提前出現在大唐,甚至更加危險,更加嚴重,因為軍方結成了一個團體,不再是分散的互相征戰的軍閥,而是一個團體,類似於軍政府的團體!那更可怕!
政府,是文人的政府,軍隊,是軍人的軍隊,文人不掌軍,武人不幹政,這才是一個健康的政治體制的標誌,但凡是文人掌軍還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