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安人從城牆內看到了自己的歷史。盲目自信、優越,喜歡談過去,缺乏走向世界的勇氣是西安人的普遍心態。以藐視別人,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在乎來掩飾當下的無奈。雖然西安人純樸而忠厚,但自負而自卑是西安人的雙重性格。

西安的城市文化裡,受城牆影響的因素也不能不說大。“城裡城外”,在別的城市可能也沒有太多的意義,但是在西安就很不一樣。比如平常對話,問一個人去什麼地方,回答說“去城裡”,明顯是指進城牆內的那個區域,因為這裡過去一直很繁華,省市政府所在地都建在這裡,人們辦事逛街都願意來這裡。現在儘管有了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周邊也變的越來越繁華漂亮,但是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和意識久久揮之不去。

城市建設的步伐在加快,城裡交通擁擠,發展空間有限,成為城市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西安市政府決定向北遷移,期望淡化人們城裡城外的意識,拉動郊區的經濟發展。也許不久的將來城裡城外會有一個新的平衡,不僅在空間上,而且在人們心裡產生。

第一章 華清池

有人說,中國的歷史就象一棵參天大樹,樹冠有多大,樹根就有多深,北京就是這樹冠,西安就是這樹根。要了解這中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華清池您就會領略這種感覺。

華清池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不遠,位於西安城東約35公里處。在秦始皇兵馬俑未挖掘出土前,華清池的名氣是相當高的。因為這裡積澱了太多的歷史故事。

其實,在西安居住很長時間的人,也不一定對她的歷史和蘊積的文化有多少了解。研究她歷史的人往往透過歷史會產生太多的感觸,或褒或貶,或感嘆或深思。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於西安城東,驪山北麓,距歷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就是遊覽沐浴勝地,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務院公佈華清宮遺址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依京城的地理位置,猗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歷代天子。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將這塊風水寶地作為他們的行宮別苑。圍繞朝代的興亡更替,華清池的盛衰變遷,文人墨客尋古覓幽;感嘆詠懷,創作了<<長恨歌>>等無數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成為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早在六千年前的氏族社會,這裡就有原始先民活動的足跡,他們是驪山溫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華清池所在地修建“驪宮”,“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此上演;“千古一帝”秦始皇於此“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上進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飾,為美化環境而“列松柏數千株”,以點綴溫湯風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營建“湯泉宮”,竣工以後太宗率文武百官臨幸新宮,親筆御書《溫泉銘》,兵名石匠樂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幾經擴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宮落成,易名“華清宮。清池是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羅曼史而著稱的。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玄宗棄京師急攜楊貴妃姐妹西逃,至此,華清宮由盛轉衰。五代殘唐以後,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華清池失去了他的特殊地位。到了現代,這裡仍然與最高的權力人物聯絡在一起,聞名中外的西安事變中,蔣介石在一個晚上,被士兵從這裡的一個石頭縫中押回西安,中國的歷史由此發生戲劇化的轉變。

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周室王畿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但周幽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