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淫無道,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褒國族人為救褒珦,他們獻上美女褒姒,替褒珦贖罪。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立刻釋放了褒珦。
但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一切代價,懸賞求計。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檯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
犬戎聽說這個訊息後,認為徹底打敗西周的時機已到,立刻發兵攻打。這時周幽王點起烽火要求諸侯救助,但諸侯以為又是周幽王在戲弄他們,沒有一個諸侯發兵。西周就此滅亡了。
千古風流華清宮
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幾經波折又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或笑或嘆或贊或斥的史話,但無論如何,真正的愛情總是美麗的,從“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到“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種美麗在同樣美麗的“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的華清宮裡得到了真實的記載。
華清池的前身是夏周時君主的行宮,到秦始皇時,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不過將它發揚光大的卻是通音律、酷愛軍事和美人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徵發勞役在此修建的華清宮,面積是現在的13倍。唐玄宗於開元、天寶年間對華清池進行擴建工程,公元747年10月新宮落成,易名“華清宮”。“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宮城倚山面渭,依驪山山勢而築,以朝元閣所在的西繡嶺第三峰和溫泉總源為軸線,以總源為軸心向四周輻射展開,既合理地利用了溫泉,又體現了皇宮嚴謹的佈局。宮殿周圍築羅城,修登山輦道和通往長安的複道,內建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至此,華清池達到了它的歷史鼎盛時期。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在這裡也開始轟轟烈烈的上演。“帝輦恆從十月來,羽騎雲遊應山綠”。
據記載,從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和親信大臣來華清宮“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41年的時間,來了36次,其間處理朝政、商議國事、接見外使都要在這裡進行,華清宮逐漸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於是華清池有了他們的足跡,有了他們雙棲雙飛的“飛霞殿”,有了“貴妃出浴”的嬌弱無力,有了《楊玉環奉詔溫泉宮》,有了那口滄桑古遠的“唐井”,有了“星辰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愛情在這裡轟轟烈烈的上演。悲劇在這裡悄無聲息暗示,上演著“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