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相及退敵之條件,即是要葬掉自己官職,忒也殘忍,不先來奏明,實是不甘。

趙佶目光一亮:“他有退敵之計?是啥計策,說來聽聽。”此時此刻,自以退敵為重。

蔡攸道:“他想表面議和,暗地親自出徵,把金軍殲滅於關外。”

趙佶斥道:“荒唐!兩眼昏花,腦袋不清之人,還想領軍作戰?朕看他跨騎戰馬都跨不上,也敢出徵!”

蔡攸默然不語,畢竟諫及親人,已是忌諱,若說的過多,未免落個骨肉相殘之譏。

趙佶冷道:“議和之說更不可行,金軍既已挑明為伐朕而來,還要大宋投降,如此條件,實是逼人太甚,朕是不會同意議和。”

蔡攸道:“外頭欲誅六賊,鬧得如火如荼,家父的確該避風頭,又怎可讓他復相,引怒民怨。”

趙佶目光一閃,問道:“百姓對朕評語如何?”

蔡攸道:“臣不敢多言……”

趙佶道:“但說無妨,朕自知狀況,只是想多瞭解而已。”

蔡攸道:“那臣便直言了,皇上確實受到誹議,尤以自認為神霄長生大帝君,卻保不住大宋江山,最讓百姓受不了。”至於召妓浮奢之事,他亦有份,怎可說及,那豈非自打嘴巴。

趙佶聞言,一陣內疚:“是朕不對,未能好好照顧百姓,實罪該萬死!”想及神霄寶殿已受攻擊,更對不起長生帝君,不禁合十拜禮,以贖罪狀。“卿替朕想想法子,如何方能讓百姓恢復信心?”

蔡攸早已聽得百姓欲罷老帝,另立新君訊息,且亦知趙佶戀舊臣,根本不可能對父親使出嚴厲懲罰,其在朝勢力仍在,尤其另有駙馬爺暗中幫忙,自己處境甚為不穩,唯改朝換代,方能拔除父親勢力,既然趙佶提了議,打他隨蛇棍便是,遂道:“皇上當應重整神霄寶殿,讓神霄長生大帝君重新顯靈,廣澤天下百姓,方為正事。”

趙佶道:“朕早有此意,無奈近日國事大亂,耽擱了!”

蔡攸道:“皇上是否為立皇太子為開封牧,藉以抗金兵,卻仍不能平息百姓之怒而煩心?”

趙佶道:“正是!竟然有人要朕禪位!實是傷透腦筋!”

蔡攸聽的其言詞,似對禪位之事並未特別反感排斥,似有權商餘地,遂壯膽說道:“皇上若能找回神霄長生大帝君附靈而煉成仙體,已是凡人生靈之上,遠比帝王更尊貴,畢竟帝王亦且要祭天拜神,且自古出得帝王無數,但出本命天神者,卻寥寥可數,唯黃帝,太上道祖一人而已。”

趙佶恍然:“對極,黃帝能修煉成仙人,受萬世凡人朝拜,朕乃長生帝君投胎,怎可棄之不修行!”

蔡攸道:“唐玄宗、東漢光武帝、真宗皆封禪泰山,祭的亦是諸天之神,可見神仙地位高於皇帝,神霄長生大帝君又是諸仙神之首,何其尊高、偉大啊!”

趙佶頓覺神光普照,心緒為之好轉,頻頻點頭:“有道理,當皇帝,治百年基業,當天神卻治千秋萬世基業,朕自懂得……”禪位之心越趨強烈,道:“若朕禪位呢?”

蔡攸登時拜禮:“皇上高明!畢竟禪位,自可擋去金人藉口,且抗金之事,全數落於皇太子身上,皇上可專心修行,何況皇太子若無實權,恐名不正言不順,調動不了老臣新將,戰力必大打折扣。”

趙佶頻頻點頭:“說的也是……,”復又覺此事不宜傳開,道:“你下去吧!朕會思考此事,卻也不能傳開,免遭麻煩。”

蔡攸叩頭行禮,恭敬而退。他當然守口如瓶,一則趙佶心思善變,未能定案之事,不能算數,再則禪位之事何其茲事體大,若讓父親之輩得知,恐遭不利,還是靜觀其變為要。

趙佶的確陷入於帝位及仙位掙扎之中,如若兩者兼俱,那該多好,然似乎已不可能,心情又自煩悶。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