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子。而張先生身上的確是有那種氣質的。我們也能夠看到,他所涉足的人群都是一群邊緣人,同性戀者、愛滋病患者以及妓女。這群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在社會中遭人歧視和侮辱。而張先生正是為這些人說話、做事的。他主辦了一本重要雜誌《朋友通訊》。這本雜誌是免費的,每兩個月發一次,一次印一萬冊左右,裡面有一些關於同性戀問題的時事新聞、性健康知識、情感故事等等。它在成千上萬的同性戀人群中流傳著。在性病、愛滋病流行的今天,這本小小的雜誌或許挽救了不少人的健康和生命。此外,張先生還在個人網站(朋友通訊)上主動邀請有各種困難的同性戀者給他寫信,據說張先生是每信必復。此外,他還在學術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他這些年廣泛接觸同性戀者,並對其調查研究,已經取得不少相關方面的寶貴資料。
不過,張先生也因為研究和幫助邊緣人群,自己被所在單位邊緣化了。他是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生、教授。可因為研究同性戀問題,他被剝奪了醫學院教書的資格,他被從醫院大樓裡趕了出來,失去了行醫的條件,等於被剝奪了行醫權利。於是,他就在一個小平房裡辦公拉。醫院領導認為,他所作所為對醫院的影響不好。張先生的工作並沒有因為這些阻力而中斷,而是繼續努力著。這既因為張先生的勇敢與堅韌,又因為張先生獲得了廣泛的支援。他受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基金支援,這是物質基礎。此外,他還獲得了不少榮譽,比如國際大獎,馬丁獎等,這是精神動力。
那麼,張北川為什麼會研究同性戀呢?可能有人會猜張北川先生就是同性戀,這是人們的思維模式。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張北川研究同性戀的起因是他的老師的遭遇。他的老師名叫秦士德,是青島醫學院裡公認的最博學的醫生之一,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富有獻身精神、又富有同情心。與眾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同性戀者。1988年,他終生未婚的流言傳出,說他與男子有性關係。以後的幾年,幾個覬覦他科主任小小權力的人,幾乎將他致於死地。他曾先後5次辭職,一直未被批准,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甚至考慮過自殺。一次政治學習,幾個人‘批判’了他兩個多小時,當時那些人還經常當面羞辱他。事後張北川去看他,安慰他,他突然痛哭失聲,說道:‘我一輩子做了些什麼……’“這個事件持續了近5年,後來科內多名醫生聯名寫信越級上告,要求上級派人調查。調查結束,領導說:‘所有認識那位專家的學者都講,誰和那位專家吵架,責任就在誰,因為那位專家從來不會吵架。’(23)就這樣,張北川教授走上了同性戀問題研究的道路。他清楚的認識到,只治療人們的身體,而不治療人們的精神,就會有許多愚昧和殘酷的事情發生。於是,他開始做起了文化工作。這一點和魯迅又有點像,不過又有不同。魯迅當年也是學醫的,為了治療國民精神上的麻木,就棄醫從文了。張北川先生後來做的事情也屬於人文關懷,但卻沒有棄醫。因為他也做了不少愛滋病預防方面的工作。
我與張先生只是見過面,沒有太多的交流。我是從媒體那裡瞭解到他的不少感人事蹟。總之,我挺敬佩這樣的人。
(7)李銀河與同性婚姻
同性戀現象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同性戀婚姻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在人類歷史上,尤其是西方歷史上曾經受到過極其殘酷的對待。他們曾被處以火刑、絞刑、死刑、有期徒刑等等。20世紀下半葉以來,各國關於同性戀的法律才開始明顯的寬鬆。現在,在西方大多數國家中,只要不違反以下三個原則,同性性行為即可不受法律追究,這三項原則是:(1)不涉及未成年人;(2)不在公共場合進行;(3)雙方自願。換言之,法律以不再追究發生在兩個成年之間的自願的、私下進行的同性性行為。(24)'385'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