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於罰。”(《多士》)
如此種種,雖然統治者施行“德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最終以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但民眾在“德政”環境中卻能獲得一個較好的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狀況。因
第三章 來自遠古的理想《周禮》
《周禮》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官制典籍。
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七七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政策,把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屬國。
周武王歿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且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以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制度,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如此禮樂制度,正是孔子一生夢寐以求的理想。
《周禮》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所載之禮,其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
幾千年來,它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負載著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宗教、藝術、審美心理、民族個性等多種社會因素的文化形態,源遠流長,即使對當今社會,其影響也是巨大而深刻的。
一、聚訟千年論《周禮》
關於《周禮》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一向爭議很多,說法最為集中的當是周公旦所著、孔子整理編纂並講授於弟子。
西漢經學家劉歆力主此說。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文獻,發現一部名為《周官》的書,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可惜冬官篇已經亡佚,只好取與其相似的《考工記》補缺。
劉歆十分推崇《周官》,認為《周官》系周公所著,“周公致太平之跡,跡具在斯。”他奏請皇上,將《周官》更名為《周禮》,列入學官。
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為《周禮》作注,在《天官&;#8226;太宰》中說:“周公居攝而作六典之禮,謂之《周禮》。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禮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進一步夯實了《周禮》為周公旦所著的基礎。
然而,後人卻提出許多質疑。
一是從文體上分析,認為春秋以前的文字著述都比較簡單精練,不可能出現如此洋洋灑灑數萬言的長篇鉅製;
二是從書中所列的官職分析,多與西周銅器銘文上的官制相抵格;
三是從西周分封侯國的面積分析,許多文獻都記載“百里”,而《周禮》卻說:“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顯然與西周之制不合。
於是出現了下列說法:
首先,戰國荀卿編著說。以東漢晚期思想家、今文經學研究家何休為首的質疑者認為:《周禮》是“六國所作之書”,因為《周禮》所述的農業生產條件與戰國時代相符,其思想附會儒家關於古代社會的設想;所設計的公國方案,迎合了戰國時代各國稱霸的需要;書中所述行政制度,與齊國文獻《管子》十分相似,如《周禮&;#8226;地官》中說:“五家為比,十家為聯。”《管子&;#8226;立政》中說:“十家為什,五家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