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 ; ;
第十五章 唯我閹黨能救明
經過幾個月的政務處理,楚大公知發現天災還是其次,**是關鍵。' ;'
也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東林君子們。
在楚流香看來,這幫東林黨人和自己穿越來的身份是一樣的,都是公知精英reads;。
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有一句話,說是想知道公知精英掌權後是怎麼樣的,看烏克蘭就行了。
其實用不著,翻翻中國歷史看明末的那段就明白,信誰都不能信公知精英。
就比如日後的崇禎帝,也就是現在的信王。
當時,崇禎組建了一個全新的東林黨內閣,一時也是“眾正盈朝”。內閣的官員們隨即向皇帝建議,應該撤銷掉東廠這個特務機構,因為這種監視對東林君子們的一種侮辱。崇禎對東林君子的道德操守是很信任的,他完全相信即使沒有人監視他們,文官也不會貪汙國家的錢,而且會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地職務,所以皇帝欣然批准了內閣地這個建議,解散了大明的國家安全域性。
隨後內閣就又提出了減稅的一攬子計劃,他們認為天災主要是由萬曆胡亂收稅招來的,現在正是撥亂反正的時候,所以他們向天子建議進行一次普遍的減稅,以讓上蒼愉悅,從而保佑大明境內風調雨順。
在天子同意了之後,東林君子第一個提出的就是茶稅,以往萬曆皇帝信不過文臣,就派監督太監去檢查各省的茶園,這當然是大大地惡政。東林君子們絕不會貪墨國家稅款的,天子遂收回了各布政司地監督的太監。當然,自此以後各省的茶稅收入就急劇下降,文官連年報災,茶葉歲歲歉收,到崇禎十年,僅浙江一省茶稅就從萬曆、天啟年間地二十萬兩白銀降低到每年十二兩白銀——沒錯,你沒看錯,不是十二萬兩,而是十二兩。
接著就是海稅,明朝文官和海商本來就有千絲萬縷地聯絡,他們向皇帝提出應該恢復“禁海”,萬曆皇帝開海禁派太監收稅是嚴重違反祖制,是一個極大的惡政,而且隨後連綿的天災也證明了收海稅的極端非正義性,天子再次認可了東林內閣的判斷,下令各海關的太監回宮。
從萬曆天子興海貿以來,海關稅一直是大明財政一大支柱,也是內幣的重要來源,到了萬曆四十年地時候,萬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萬兩白銀地海稅。從崇禎元年以恢復禁海令的名義停收海關稅後,內庫就再也不能從日益繁榮的國家海貿中得到一兩的銀子了——但是,這個禁海令並不意味著沒有人收稅了,相反,收銀子的從太監變成了海商和官員,而且他們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舉個例子,天啟年間的時候,政府每條船收80兩,而禁海令之後,鄭芝龍(就是國姓爺老爹)每條船收一千兩。
然後是絲絹稅,萬曆認為如果商人販絲織綢一定能賺錢,所以他收工商稅,東林君子認為這叫“天子與小民爭利”,是招來天災地原因之一,這次的免稅計劃自然也要把它廢除,崇禎對此表示贊同。
還有布稅,如同唐宋時期一樣,明朝本來也規定了百姓和各級官員可以使用的衣服色彩,比如明黃本來就是皇帝的顏色,大紅則是高官能穿戴的衣服。等要錢不要臉的萬曆天子親政後,他為了多收稅就放開了對百姓的衣服限制,很快在大明境內就出現了小民同官員在衣服上爭奇鬥豔地現象。
當時感到斯文掃地的官員就向萬曆提出抗議,並質問皇帝如果他現在不顧官員的體統亂搞,那有一天小民穿黃色的衣服又該如何。結果萬曆回答說只要織布的商人肯交稅,那他覺得賣黃布也不是不可以——大明的群臣就這樣再一次被皇帝的無賴打敗了。
根據文臣的要求廢除了各種“與民爭利”並且違反祖制的稅收後,新任的皇帝再次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