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無法將全部心思放在南下和西進上。而且烏桓人與鮮卑人還不同,跟幽州的關係錯綜複雜,既不是絕對的盟友關係,又非完全的敵對關係,因此不是簡單的殺光或者優撫就能解決。

以劉虞這樣的內政高手,尚且無法徹底解決邊患問題,只能採取綏靖的辦法來拖延,可見涉及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解決起來有多麼的棘手。

劉和要外出微服私訪,劉虞本想阻攔,可劉和說明他的目的之後,劉虞也就勉強答應。為了保證劉和的安全,劉虞不僅讓兒子帶上了史阿和丁況師兄弟兩人,還讓徐晃和慕容平二人扮成家將護衛在劉和的身側,更是從護衛中挑選出一百名身手厲害的衛兵扮成家丁隨劉和出城。

時間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扮成富家公子哥的劉和在家丁們的簇擁下從薊城直奔薊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外的居庸關而來。

熟悉幽州地形的田疇向劉和介紹說道:“居庸關位於廣陽郡、漁陽郡和上谷郡的邊界上。是內長城出入西北的重要門戶。居庸關之得名,始自秦代,據傳是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壯徙居於此,所以取“徙居庸徒”之意。越過居庸關向北,就是居庸縣,那裡便是烏桓酋長那樓的地盤。”

劉和點頭,問田疇:“子泰不妨仔細將上谷、漁陽、右北平甚至遼西烏桓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跟我和奉孝細說一番,我現在有點弄不清他們當中既又投靠我們的,又有作亂的。還有投靠鮮卑人的,還有投靠公孫瓚的,怎麼如此之亂?”

田疇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頭緒,然後說道:“既然公子想要聽得詳細一些,卑職便從烏桓人的初始開始說起。秦末漢初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在北方擊敗了東胡,於是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從此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了鮮卑人和烏桓人。所以最初的時候,烏桓人和鮮卑人其實是同源同種,只不過因為遷徙地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個種族。實際上都算東胡之後。”

“武帝元狩年間,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左地,為了防止烏桓人暗中協助左匈奴,於是他將烏桓人遷於幽州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置護烏桓校尉府以加管理,使之與匈奴人隔離,從此世代居於幽州北部。百年之後。王莽篡政,下令烏桓各部落不得再向匈奴人繳納皮布,並且多次強召烏桓騎兵討伐匈奴,甚至以這些士兵的妻兒為人質,動輒威脅殺害,結果導致內附的烏桓人與大漢反目,於是倒向了匈奴。”

劉和聽到這裡,罵了一句“王莽這個蠢材,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田疇接著說道:“光武帝中興大漢之後,十分重視幽州北部的烏桓人,他對烏桓各部採取了優撫的策略,並且允許他們部分遷往內長城定居,駐牧於遼東屬國,因此大部分叛漢的烏桓人又歸附了大漢。大漢得到烏桓人的投靠,在建武二十二年趁著匈奴內亂之時,徵調烏桓騎兵一起進攻匈奴,結果把匈奴人趕出了大漠以南。因為烏桓人在此役立下大功,武帝於是允許他們繼續南遷,而他們原來的居住地則為鮮卑人所佔據,一些不願意南遷留在塞外的烏桓人,則依附了鮮卑人,之後時常幫助鮮卑人攻擊大漢。”

劉和聽到這裡,自語說道:“難怪途徑幷州界休時幽州騎兵當中的烏桓人殺南匈奴人那麼狠,原來這兩族的仇恨早已是不死不休!這倒是個好事,看來以後還要大量徵集烏桓人入伍,用他們來對付幷州的南匈奴人和河西的羌人,最合適不過!”

郭嘉出語提醒劉和:“世仁不可想得如此簡單,對待烏桓人且不可重蹈王莽當初的錯誤!”

田疇也附和說道:“徵調烏桓人入伍需要注意方法,萬萬不可讓他們看出我們是故意在讓他們跟南匈奴人和羌人消耗死拼,烏桓人的幾個大酋長都很聰明的,一般手段根本欺瞞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