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怕又是一副萬人逃亡的混亂場面。
這段日子以來,從南面過來的人們都在用各種詞語來形容高句麗人的兇殘與貪婪,以至於從未見過高句麗蠻子的百姓也是談之色變,被裹挾著一起向北撤離。
然而,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靠近官道的一座山村之中卻是十分安靜,這些天來並未出現慌亂的情形,村中之人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似乎根本不知道高句麗人已經打過來的訊息。
這座村子裡所住之人,都是當年黃巾亂起之後,從南方逃難過來的,因此姓氏繁雜,並非遼東當地的漢籍土著。在這座靠近山林的村子後面,緊貼崖壁的地方有一座供奉著山神的破敗廟宇,也不知是什麼時候為人所建,卻也在這亂世之中維持了下來,時不時的有人前來獻上香火供奉。
大概在十年之前,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文士帶著家小來到了這個被人快要遺忘的村子,然後挨著小廟蓋了幾間草屋,從此居住下來。村裡人只知道文士自稱姓袁,是從青州逃難過來的讀書人,因為這位袁姓文士有學問,所以村裡人便一起前來央求,請他教導村裡的孩童。姓袁的文士待人謙和,沒有拒絕村裡人的請求,從此就在山神廟中開壇授課,講得竟然全都是聖人之法,禮義之道,而且深入淺出,就連大字不識的成年人也能聽懂。
村裡人都看出來袁先生是避世隱居的大儒,他們擔心襄平城內的公孫度會派人前來為難先生,因為前幾年不時傳出公孫度用一些強硬手段對付讀書人的訊息,於是這些百姓就自動地將房屋圍著袁先生家一層一層地往外蓋,直到將袁家的房舍和山神廟全都遮掩在村落最深處。袁先生對於村民的這番好意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也從不出門,只是安心呆在村中教導孩童,或是閉門著述,這些年下來倒也安穩無事,渡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
這天上午,十數個大小孩童們按時來到廟中坐下,等候袁先生前來授課。田家的男伢今年十二歲了,長的虎頭虎腦、壯壯實實,他在昨日夜裡睡下之後偷偷聽到了父母的談話。聽說從南面來了許多燒殺搶掠的高句麗蠻人,今日裡便當獻寶一樣地對著小夥伴們吹噓了起來。
“你們聽說了嗎?那些高句麗人都是青面獠牙,身上穿著虎皮和熊皮,手裡拿著長長的矛,只要被他們看見,就會被吃掉,可嚇人了!”
“田大寶,你盡胡說!我也聽到俺爹說了,高句麗蠻子雖然兇殘。但並不吃人,只是搶掠和殺人。安市那邊現在有許多官兵把守,高句麗根本就過不來!”
“趙小四,你才胡說。用先生教我們的話說,高句麗蠻子現在還是茹毛飲血的野人,他們餓了什麼都吃,所以也會把我們漢人當肉吃!”
正當小夥伴們爭得不可開交之時。袁先生面色肅穆地走了進來,破廟之中的爭論頓時戛然而止。
“昨日我教給你們的那些語句,可曾記得?”
“回先生的話。我們都記住了。”
“嗯,那你們一起背誦一遍,還是老規矩,誰沒張口,誰沒聲音,便是濫竽充數,需要上前領戒尺五下!”
孩子們於是齊口朗誦,聲音抑揚頓挫,不時的還搖晃一下腦袋,居然是全都記得,並無一人偷奸耍滑。
“好,溫習就到這裡。今日,我再教你們新的語句。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用我們現在的話語譯出來,是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待未知的事物的態度……”
袁先生講完一段經文,然後停了下來,看著孩子們,說道:“下面到了提問的時間,你們誰有問題,可以問我。”
田大寶立即站了起來,然後說道:“先生,學生想問高句麗人到底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