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諸侯各各自救不暇,又且交通隔絕,更無聯絡統一之可能。現在既用中央政府之力,將各州逐漸平定,那麼中央政府之功德已被於各州。而各州跋扈強梁之諸侯,如共工、三苗之類,亦逐漸剪除。這時各州各國對於中央既感戴欽佩,而又怕不順之誅,所以趁此籌劃一個統一之法,真是千載一時之機會。太尉舜與各臣僚就籌劃了六條方法。
第一條是分別等級。就現時所有之國,考察它的實力,分為五等:第一等公,第二等是侯,第三等是伯,第四等是於是男,第五等是附庸。實力的標準,大概以土地之大小為斷。最大百里,次七十里,再次五十里,或以下。
第二條是頒發符信。這一條的意思就是將所有各國的君主統統重新由中央政府任命過的意思。因為當時各國的君主或由傳襲而來,或由人民擁戴而起,或由豪雄黠傑的人自立而得。
本來與中央政府並不發生什麼關係,所以忽而歸附,忽而脫離,非常靠不祝現在由中央政府頒發符信,那麼有符信的才可以算正式之國。沒有符信的,當然不能算正式之國。這麼一來,各國為名譽關係,為體面關係,自然爭先以得到中央政府所頒發之符信為榮。既然受了符信,那麼對於中央政府就彷彿訂定了契約,無形之中,已發生一種統率的關係。雖然要脫離背叛,其勢亦有所為難,這就是太尉舜想出這條來的意思。至於符信呢,亦分為五種,因為都是玉做的,所以亦叫作瑞。瑞者,信也。三種是長形,總名叫圭。第一種是桓圭,桓就是房屋中桓楹之桓,四面豎起來叫作桓。桓圭長九寸,四面有稜,像宮室之形,所以安其上也。這種是頒給大國公爵的。第二種叫信圭。
信者,伸也,身也。像人身伸直之形,四面沒有稜,是望他慎行保身之意。其長七寸,是頒給次國侯爵的。第三種叫躬圭。
其長亦是七寸,上面削斜如半弓,命名之意與信圭同,是頒給又次國伯爵的。還有兩種是圓形,其名叫璧,中有圓孔,皆徑五寸,上面刻有谷與蒲兩種花紋,刻谷的就叫谷璧,是頒發給小國子爵的。刻蒲的就叫蒲璧,是頒發給小國男爵的。用谷用蒲的意思:谷所以養人,用蒲做席可以安人,都是取其有益於人的意思。子男等國地方不過五十里,尚不能成國,所以不頒給它圭,而僅僅班給一種璧。至於附庸,地方更小,尤其不能頒給了。
第三條是畫一器具,九州之大,雖分萬國,而人民交通往來,處處都有接觸關係。假使各自為政起來,種種都發生不便,那麼就不算統一了。所以太尉舜所注意的,就是度量衡三種一定要使它齊一。怎樣使它齊一呢?我國是農業國,萬事離不了農業,同一度量衡的方法,就是以五穀中之黍為標準。因為黍的顆粒最為均齊,並無長短大小輕重。拿一顆黍豎起來定長短,一黍之長就是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這就是度的標準了。再拿黍來定多少,一千二百黍為一龠,兩龠為合,就是二千四百黍,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再拿黍來定輕重,十黍為櫐,百櫐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就是量與衡的標準了。但是還有樂器的律亦是要齊一的。因為樂器與民風之正變,國俗之盛衰,古人認為有非常關係的。所以太尉舜於度量衡三項未齊一之先,先要使各國同一樂律。樂分有六陽六陰: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個是陽;大呂,林鐘,南呂,應鐘,仲呂,夾鍾六個是陰。都是用竹做成,共總十二根。都是徑三分有奇,其中空,圍九分。以黃鐘為最長,凡九寸,大呂八寸三分七厘六毫,太簇八寸,夾鍾七寸八分三厘七毫三絲,姑洗七寸一分,仲呂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絲六忽,蕤賓六寸二分八厘,林鐘六寸,夷則五寸五分五厘一毫,南呂五寸三分,無射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絲,應鐘四寸六分六厘。這種長短的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