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平民,隨後齊王呂白在被魏軍囚禁的期間絕食而亡,這導致齊人對魏人的牴觸心變得非常大。

再加上田耽率領敗軍逃向北海、東萊那塊,不誇張地說,雖然他魏軍攻滅了齊國,但如何妥善善後,卻是一樁非常麻煩的事。

好在齊國這邊也有為了家族被迫臣服於魏國的臣子,比如前齊國右相田諱。

在經過商議後,樂弈與田諱達成協議,由後者協助前者管制齊境,換取魏軍不得在齊境濫殺無辜的承諾。

就這樣,在田諱的協助下,齊國被魏國吞併。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魏王趙潤的考量,以及前齊國右相田諱的懇求,左相趙昭這位魏國的公子,最終還是被安葬的齊地,作為齊王呂白的殉國陪臣。

感動於趙昭的品德,田諱發動齊人為左相趙昭蓋造了祭廟,並在廟外的石碑上銘刻魏王趙潤的那一番話:既乃魏子、亦是齊臣。此生無愧於魏,亦無愧於齊!

這使得趙昭作為一名魏人,在齊人心中得到了極高的聲譽。

事後,在樂弈的要求下,田諱出面說服管重、鮑叔等在破城後辭官的齊國公卿,最終說服這些齊國公卿為了齊人而在魏國出仕。

而齊國的猛將田武與其子田恬,亦在明確意識到大勢已去後,投降魏國。

唯獨田耽仍然在逃,試圖逃往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復辟齊國。

十一月,魏軍主帥樂弈派季武、燕縐、李岌、屈塍等人追擊田耽,又命許歷切斷了田耽逃往楚國的路線,將田耽困於琅琊郡的莒(ju)縣。

田耽幾次突圍失敗,終於意識到大勢已去,再加上田諱的勸說,田耽最終投降於魏國。

至此,魏齊戰爭結束,魏國吞併齊國,齊國覆亡。

第330章:昭武八年

ps:有書友說,打韓國打了幾百章,打齊國,齊國三章就死,太倉促了,這一點我承認,不過說實話,齊國與魏國的國力相差太懸殊了,又有樂弈在,齊國根本不可能翻盤,實在沒什麼好寫的。就算是楚國,接下來也著重描寫個別人物的退場。

以下正文

魏昭武七年十一月,魏國朝廷遣禮部左侍郎何昱,攜郎中鄭習、範應等幾人,乘坐船隻抵達臨淄,代表魏王趙潤,與齊人商議齊國降格為魏國郡國的事宜。

此時齊王呂白已絕食而亡,左相趙昭亦殉國而死,田諱、高、管重、鮑叔、連諶等原齊國公卿,團結一致,希望透過非暴力的外交手段,儘可能地為齊人其實主要是齊國的貴族爭取利益。

正因為如此,田諱、田耽、田武等人並沒有像齊王呂白與左相趙昭那樣‘殉國而亡’,而是被迫選擇投降魏國,畢竟他們身背後都有家族,且不具備像左相趙昭那樣‘任性’的權力。

趙昭是魏人,非但是魏國的公子,而且還是魏王趙潤曾經關係極好的弟弟,因此,趙昭為齊國殉國而死,就算魏王趙潤站在兄弟情誼的角度很是氣憤,但最終呢,趙潤還是決定將趙昭安葬在齊國,維護了趙昭在齊人心目中的地位與聲譽。

甚至於,還授意冊封趙昭之子趙梁為東安平侯,得享東安平、也就是與隔著淄水支流與臨淄相望的那座縣城為封邑。

但田諱、田耽、田武等人卻不同,若他們陪同齊國殉死,魏國肯定不會刻意照顧他們的家族,家族難免因此而衰敗。

雖然這聽上去似乎很現實,但事實如此:當君主還在抗爭的時候,作為臣子,當不吝生命為國效力,哪怕為此犧牲自己,但倘若君主都放棄了,那麼臣子的堅持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這個時候再考慮自己家族的事,世俗基本可以諒解。

像侯韓武、雁門守李睦、齊相趙昭這種,終歸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家族做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