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擴大生產的價值,該科技方法擁有在此技術上成立的工程作坊的30%股權,另外51%屬於蘭馨,剩下的19%歸乾隆。

雅礱河會館是做為促進交流的場所而存在的,所以,開放和私密成為會館的主要建築要求,開放便於認識陌生人,私密便於合作保密,二者都是為了方便交流。

因此雅礱河會館一樓前半部分建造為大廳,任何人進來都可以認識形形色色在此進餐的人。

但這絕不是茶館大堂。

除了大廳正中用作宴會之外,大廳兩邊用葡萄、紫藤、凌霄、小薔薇等爬藤植物和九里香、黃楊、賞石榴、月季等灌木將隔不隔的環繞,彷彿是獨立又個個相通的雅座分佈在大廳宴會廳兩邊,可以讓任何進來的人眼前一亮。

一樓後半部分落成之後,主要作為廚房、儲藏室、種養溫室和員工宿舍使用。廚房使用了衛莊出品的最新高壓系列鍋,保證即使在青藏高原上也可以吃到蒸煮的熟透的食物,絕對不會出現半生不熟的饅頭和米飯!儲藏室除了正常的房間之外,專門開闢了冰室,青藏高原冰雪充足,保證能快速高效的運來高質量的冰塊。種養溫室保證了新鮮蔬菜、水果、魚、肉、蛋,溫室能夠種植的面積有限,蘭馨採用了層架種植方式,好在養殖的小動物吃的青草、糧食等物是可以在外面種植的。

在一樓左面是水流量充足的雅礱河,樣式雷的多用水輪為會館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風景線,既保證了會館每天充足的新鮮活水,也保證了麵粉和榨汁的充足,自動風箱也讓廚師非常滿意。

二、三樓是作為包間使用的,落成之後,乾隆立刻為大清的使臣們常年包下了位置最好、最大、最豪華的那一間,御筆上書“清使館”。達賴喇嘛也笑眯眯的包下了其中的一間,然後巴勒奔也包下了一間,常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們各自合計,分別與相熟的商人們一起合包一間,然後其他土司等西藏貴族蜂擁而至,不到三個月,除了留作處理突發事件的六個包間,其他都已經常年包出去了。這也是因為雅礱河會館包間的年金並不多,會館主要是靠菜式和酒水盈利的。

五、六樓是客房,主要是供給晚上喝醉了不願意回家的客人,以及常年行走西藏的商人,因為商人們更多是選擇住帳篷,喝醉了的客人還更多一些。

雅礱河會館依山而建,一共六層,為了保證建築穩定,呈現階梯式的建築形制,六樓尤其的小,不過八間客房。蘭馨在六樓留出了兩間客房,並特別裝飾了,並在五樓頂層面朝雅礱河隔出了一個小小的院落,作為給自己留出的獨立院子。

除了這些露在地面上的建築之外,除了建築師們,很少有人知道會館還有一個地下室,在建築師們和建築工人功成身退,回大清老家之後,西藏這邊能知道的就只有供職於雅礱河會館的一些工作人員。

雅礱河會館的工作人員也是分工種等級的,最多的三等工人不識字、不太會說或者乾脆不會說藏話,能做洗衣、洗菜、擦窗子、掃地、收拾宴會大廳,在溫室幫工這些粗活。其次的二等工人稍稍認識一些字,能說比較熟練的藏話,負責接待來客,收拾桌子,推銷酒水菜品,或者在廚房幫工。地位最高的一等工人或者有一門別人不可代替的手藝,比如大廚;比如總管;比如溫室飼養管理;再比如能說一口很溜的藏話,能夠討得客人們歡心,能讓客人們灑下大把金銀的推銷能手。還有最後一種特等工人。

這種工人分佈在以上三種工人之間,分別精通滿、漢、藏幾種語言,學習了蕪菁密碼書寫,他們工作在地下室,傾聽從地下室屋頂延伸下來的銅管裡傳來的聲音,並將之記錄在紙張上。他們收集打掃客房的僕婦扔出來的垃圾袋,根據垃圾袋的顏色準確的分辨這些屬於哪位客人丟棄的東西。他們行走在客房和包間,端茶遞水,純色的衣袖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