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咱村的主意為止!”
李安民想起最近看的一則報道,江蘇常州拆遷鬧出了命案,釘子戶被毆至死,幾戶人家遭到□,負責人稱這是“依法運作”,而觀音村村民的行為是“非法抵制”。
一行人被安排住在臨湖的民居里,接待客人的中年農婦是村長的老婆,姓湯,白胖的麵皮,笑起來很慈祥,村人都叫她湯媽媽,據她說,觀音村雖然不靠旅遊業賺錢,但偶爾也會有旅行社主動上門聯絡,村裡只接待十人以下的小團。
繃帶小夥說:“其實觀音村很好客,只要不犯到禁忌,來村裡的客人,咱都當家人處。”
湯媽媽見了麗麗,笑得合不攏嘴,周坤叫麗麗喊人,麗麗抓住李安民的褲子,衝湯媽媽叫了聲:“姨。”
湯媽媽被這聲“姨”叫得心花怒放,擦乾淨手,從堂屋裡拿了一袋風乾牛肉條塞給她,麗麗吃了一口,改叫湯媽媽“姐”了。
高涵皺眉看向周坤:“你平常都是怎麼教她的?”麗麗對著年輕學生喊“姨”,回過頭叫一中年大嬸“姐”,這不是在諷刺人家嗎?好在湯媽媽光顧著樂了,沒計較稱呼問題。
周坤訕笑著不說話,臉色略顯尷尬,李安民大概能猜到她是怎麼想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被叫得年輕些,見到姐姐輩的要喊妹,見到阿姨輩的要喊姐,見到大嬸級的要喊姨……這是為了搞好人際關係。
麗麗不愛笑也不喜歡說話,願意喊人就表示她心情很好,湯媽媽抱她時也沒見反抗,說明她對湯媽媽很有好感,周坤說小孩的直覺最靈敏,麗麗願意親近的人多半是善心人士,於是她們很安心地在民宿二樓住了下來。
繃帶小夥說會雕木頭的徐老伯出攤去了,晚上才能回來,周坤留李安民和高涵照顧麗麗,她跟著繃帶小夥去熟悉村裡的環境。
李安民和高涵藉機跟湯媽媽套近乎,幾個村婦坐在一起摘菜時,八卦訊息自然而然就能傳進耳朵裡。
傍晚時分,一個挑擔老人從村口走進來,他挑的擔是餛飩擔,舊氈帽藍衣服,馱背低頭,徐徐行走,慢得好似龜爬。
李安民認得這個賣餛飩的老人,繃帶小夥對周坤說,這就是會雕木頭的徐老伯,也是在浣溪鎮上挑餛飩擔的徐師傅,賣餛飩是主業,雕木頭是興趣愛好。
徐師傅住在村西頭的農舍裡,簡陋的土坯房,前後兩間,前面生活起居,後間當廚房用,側面有間茅棚用來堆放雜物,這些雜物,大部分是徐師傅撿回來的木頭,房裡的傢俱都是用廢木料手工打造,水杯上還刻有圖紋。
周坤拿起水杯欣賞了一會兒,笑著稱讚:“果然是好手藝,以後我要來這兒開店,專從師傅手裡進貨,生意肯定紅火。”
李安民心說瞧這馬屁拍的,才看個杯子就等不及給人戴高帽,小心別戴歪了。
繃帶小夥說:“別費心了,徐老伯不接生意,買兩個作紀念可以,想進貨就不成了,不投緣的,想買都買不到。”
徐師傅把餛飩放進冷櫃裡,搬出小凳子請客人坐,周坤從口袋裡掏出在白雲軒買的觀音墜,問道:“徐師傅,你雕過類似的菩薩象嗎?”
徐師傅從床底下拖出木箱,裡面裝滿了木雕小件,有壽老、彌勒佛、馴鹿等等,每一件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也有觀音像,雖然還沒打磨上色,但從細節形態上足見真功夫,看來周坤的馬屁沒拍錯,有這麼一手絕活何苦走街竄巷地賣餛飩?
周坤把徐師傅刻的觀音像與在白雲軒的作比對,又與攤子上買的便宜貨比較,很明顯,徐師傅刻的紋路、深淺與白雲軒的更相似,學國畫的都知道,每一派有每一派的風格,技法也各有不同,雕刻也是一個道理,李安民和高涵是看不懂,但周坤稍有涉獵,她說:“看來徐師傅跟白雲軒的雕刻師都是陳派高手。”
徐師傅正用平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