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術》哪有這麼神。不過說實話,光楷,你說對了一部分,我曾參加過教材指導思想的寫作。”
20多年過去了,一想起張晶,我的記憶往往就定格在這個瞬間。因為接下來,張晶就揭曉了答案:“你知道,反侵略戰爭初期的機動作戰與堅守防禦這個指導思想,主要是粟裕的理論研究成果。1978年1月,粟裕向軍委報送了《有關戰爭初期作戰問題的幾點意見》,大膽提出了許多與傳統觀點不同的看法和建議。例如,粟裕說的‘堅守要點與誘敵深入、重點守備與機動作戰、正面作戰與敵後作戰緊密結合’,就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中‘誘敵深入、機動作戰、敵後作戰’原則的辯證發揮。為了使這些想法更加系統和理論化,1978年春,他從軍事科學院選了幾位研究員幫他記錄和整理材料,我就是其中之一。”
張晶的熱情幫助,對我來說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年之後,結業考試開始了。這是一次馬拉松式的考試。我們被封閉在考場內,從上午直到黃昏,連午飯都是專人送進考場的。這樣嚴格而漫長的考試,也是我平生所僅見。可喜的是,在少數取得優秀成績的學員中,我和張晶都名列其中。
我擔任總參領導後,每年春節都會去看望粟裕的夫人楚青。她住在北京鼓樓附近一個很普通的院落裡,家裡的裝飾樸素大方,最吸引人的是掛在牆上的粟裕照片。在粟裕的子女中,我認識粟戎生和粟惠寧。粟戎生曾經是集團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粟惠寧的丈夫陳曉魯是陳毅之子,曾在我領導的部門工作過,是一位要求自己非常嚴格的人。
由於這些機緣,我得到了蓋有粟裕印章的三卷本《粟裕文選》(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粟裕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擅長軍事理論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凡有外軍代表團來訪,如果想談談軍事理論和軍事戰略問題,總參外事局都會首先想到粟裕。應該說,三卷本《粟裕文選》集中了粟裕軍事理論與實踐的精華,捧讀起來,令人如入寶山瓊林,流連忘返。
成為粟裕軍事論述的學生(2)
至於張晶,很遺憾,他已因病離開了人世。
以隱蔽戰線的老前輩陳賡為榜樣
有一張小畫,原畫只有巴掌大,印在報紙上以後縮小了,比手心還小。但我把它影印、放大,使它比兩個巴掌還大。每天,當我勞累於案頭工作,抬頭準備休息一下的時候,都會看到陳列在書架上的這幅小畫。
我對這幅小畫異常珍愛,因為,在我眼裡,這幅畫實際上也是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造像。
這是一幅速寫。畫面上,寥寥數筆勾勒出的,是戴著棉軍帽的宋任窮的側面像。畫的下方落款是:“日夜半全國土地會議閉幕時廖承志同志為任窮造像。”而在畫像一側,則留下了陳賡即興題寫的“窮像”二字。
這樣,一幅情趣盎然的速寫,連起了陳賡、宋任窮、廖承志三位老革命。對於我來說,這三位老革命,正好都是我的學習榜樣。
以陳賡為榜樣,因為他是我黨我軍隱蔽戰線的老前輩;
以宋任窮為榜樣,因為他長期從事政治工作,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具有堅定的信念和黨性原則;
以廖承志為榜樣,因為他樂觀豁達,戰爭年代三陷囹圄而一以貫之,不變革命精神。
我最早看到這幅畫,是在200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的副刊上。配合這幅畫,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窮像”背後的故事》。文章說,1997年3月的一天,陳賡的夫人傅涯去看望宋任窮,宋任窮把自己珍藏了半個世紀的這幅速寫拿出來,在畫下面鄭重地簽名蓋章後送給了傅涯。“我看到他的桌上、床上放著不少過去的照片,這幅速寫他也影印了許多張,他特別想念已先他而走的戰友們。”傅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