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布分頭研製了另外另種大小火器。
趙興讓馬鈞設計的是鳥銃。
鳥銃原本是16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期,我國明清軍隊裝備的一種用火繩點火發射彈丸的單兵槍,用熟鐵打造,重約5~6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託之上。底部有火孔與火藥池(放用來引火的火藥)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銃口長出木託2寸,託後7寸向下彎曲,託腹藏搠杖(通條)一根,重3兩,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託上,用於填送彈藥,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另有火繩,每根長2丈,重3兩。每次裝粒狀黑色火藥3錢,鉛子重3錢。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
鳥銃發射時,將火繩點燃安入龍頭,右手開火門後緊握槍尾,用食指扣板機向後,龍頭落在火門,燃藥發射。《武備志》說鳥銃的名字源自這種槍由於準確度相當高,打林子裡面的飛鳥十有九中,所以被叫做鳥銃,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它們的名稱雖有不同,但在基本構造和發射方式上是一致的。
明末鳥銃有了很大的改進,由老式的火繩槍改進成為了燧發槍,燧石,俗稱火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質地堅硬,古代常用來取火、做箭頭、犁頭等。燧發槍發展後期形成了獨立的燧發點火機構,其擊砧是一個鉸接的鋼製底火盤,擊錘上安裝燧石。動作時,擊錘旋轉,燧石打擊擊砧,產生火花,底火盤開啟,使底火藥暴露,於是點燃底火藥。燧發槍與過去的火繩槍相比,射速快,口徑小,槍射短,重量輕,後坐力小,而且不怕颳大風和下雨的天氣,於是在戰場上被廣泛應用。
很顯然,鳥銃是準備為單兵裝備的武器。
趙興讓趙佈設計的是佛朗機炮
第263卷 第2097節:要把襄陽水攪渾 (16)
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由於這種火炮是由葡萄牙人傳入,所以被叫做佛郎機。這種是中國明代中後期的火炮,其實就是一種短管加農炮,這種型別的火炮是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子炮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藥室部分),所以又叫做子母炮。明朝大量仿製之後又根據口徑不同而叫做某某將軍炮。母炮身管細長,口徑較小,炮身兩側有炮耳,可將炮身置於支架上,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炮身後部較粗,因為其外形這部分被叫做“巨腹”;“巨腹”上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炮。子炮類似小火銃,每一母炮備有5至9個子炮,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子炮可以預先裝填好彈藥備用,戰鬥時輪流裝入母炮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
中國經過自己的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的用銅鑄,也有用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志》中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藥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藥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藥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藥11兩。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
由於佛郎機的口徑比較小,所以發射開花彈威力不大,以發射霰彈為主,射速又快,近距離殺傷力極大,殺傷面積廣。“無敵大將軍”炮的每個子炮內有500鉛彈,散佈可達20餘丈。佛郎機型火炮對內膛的要求低,工藝簡便(三個部分是分開鑄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鑄造。由於子炮承擔了火炮發射時的一部分壓